《边城》这部书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边城第九章优秀读后感5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边城第九章优秀读后感500字篇1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读了《边城》一书时,书的内容似乎只是一个发生在湘西苗族异地略带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次细读两遍之后,其实沈从文还在全书中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除了爱情,更反映了当时湘西的一个社会。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
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边城第九章优秀读后感500字篇2
清莹的河水摆动着,弯曲了光线,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风拂过,带来细碎的草叶及竹雀草虫婉转的歌声。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狗。
简单的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情感。它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样静静地诉说着,那样真实,那样细腻,它就象一眼清泉,轻柔地将人包围,慢慢地将人感化。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个朦胧的天堂。这里有秀丽的山水,醇朴的乡民,热情的乡风,对于已习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人来说,这里不就是心灵的栖息地吗?作者从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纯真女孩的角度向我们细细诉说着景与情。
十五六风的女孩的心思最为敏感与缜密。尤其是这样一个纯真的女孩,在美丽的环境与淳朴的民风中,心也就更加柔软了。那个美丽的端午节的夜晚,那个美丽的少年曾触动了她柔软的心,谁知命运弄人,大老与二老却同欢喜了翠翠。他们身为优秀的青年,继承着茶峒地方的优秀品质,彼此鼓励谦让,公平竞争。天保走了车路,便要傩送走马路。傩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软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为成全弟弟而决心出走。不想茨滩的水残酷无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呆呆在岸边遥望,对老船夫带了误会的傩送最终跟随了哥哥的脚步。在一场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边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运刻意安排,翠翠终究走上了母亲的道路,这种无奈、悲伤、遗憾,就像是一层薄雾给最原始,最纯正的美披上了忧伤的色彩。
边城第九章优秀读后感500字篇3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边城》:“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的确,《边城》就好像是一首一气呵成的抒情诗,给人展现了世界一小角隅的乡村。而《边城》之所以给人以诗的感受,在于多方面的元素的汇聚。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首先体现在它语言的简单、明净、平实无华。我觉得这正体现了一种真实,而真实才是最美的。
沈从文描写的自然,是自然的,从来都不是作为陪衬物而存在的。读沈从文的作品,很大的感受便是他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不可言说的爱与温情的。在他的眼里,世界不是先是人,再是作为背景的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和人,它们是和谐共处的。正因为如此,沈从文的自然描写,简单而又真实。在第十三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述:“天快夜了,别的雀予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里丝毫感受不到沈从文的刻意——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出翠翠心中那些薄薄的凄凉,反之是一种极和谐的却又真实的如诗般的意境与心境。
沈从文也很好地将古诗词融入到自然中。在第二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柳宗元《小石潭记》也有相似的描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种自然的和谐之意境在文字间流淌,再借助以往的古诗文,使得小说极富诗的气息与韵味。
沈从文描写自然的文字,特别的干净清澈,在真实中营造了诗意。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还在于注入了歌声和梦的元素。
在小说第二章巾,就出现了茶峒人的梦——“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存这种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乃,增加了梦。”而在描写妓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梦——“尤其是妇人,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见船拢了岸,一个人遥遥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存寂静安闲的茶峒,在一份平静的同时,人不免多了一份单调与孤寂,因此好像总希望远处有什么将自己掠走,或者给自己的生活多少带点新鲜的东西。这种梦,是能给人一定安慰与企盼的。这种剥梦的描述,极富诗的梦幻色彩。
而“歌”则在小说中屡屡出现,爷爷的歌,翠举的歌,二老的歌,翠翠父亲的歌。而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篇幅。只需闭口想想当时的情景,一个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孩站在碧溪岍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幅怎样富有诗意的美景了。而翠翠的歌唱,爷爷的歌唱,总给人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抒情的韵味。
沈从文甚至将两者结合起来:“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米,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个梦不仅给翠翠带来了乐趣,也表明翠翠对二老的喜爱。沈从文以梦中的歌的形式,营造了诗般的氛围。
然而《边城》的诗意最主要的体现,还在于其中所漫溢出来似烟如雾的忧伤的基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uhougan/9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