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读边城第一章读后感500字

读边城第一章读后感500字



读边城第一章读后感500字

边城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读边城第一章读后感5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读边城第一章读后感500字篇1

《边城》一书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读完的。“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鲜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构了边城。《边城》创作于一九三0年,正处于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乱时期,沈从文正是借《边城》来寄寓对社会动荡的厌恶,书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个小女孩、一条黄狗、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样的生活无形中组成了一幅图画,凝结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边城》里看到的人淳朴、勤俭、友善、和平、在这里没有军阀混乱时的阶级对立与斗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溪边白色小塔”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长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开的想法都说给白塔听。但白塔永远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对自己喜欢的二佬,不敢明说,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还有点冷漠。直到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爷爷也在静寂中离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独自去摆渡。

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赛龙舟的盛会上与二佬傩送不期而遇,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丝情愫。后来正直保守的天保与生龙活虎的傩送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船的翠翠。两人应该就是情敌吧!但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公平地,天保走车路,傩送走马路,唱得翠翠在梦中飞到对面的山顶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预料到了自己的结果,亦然选择下江离去,免得二佬为难。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动摇了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决心,也选择去独闯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边摆渡。也许早就注定了翠翠与她母亲同样的悲剧-永远地等待下去。但沈从文先生在最后又说:“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翠翠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只是沈从文心中的边城那么遥远,在那呼唤着我们…

读边城第一章读后感500字篇2

《边城》这个名字很美,城里始终充实着一种安宁朴素纯粹的味道,而且我更愿意把“边”理解成这座城市的安分乐生,而不是偏僻。

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连对爱情的表达也只是刚刚萌芽,顶多是惊鸿一瞥了。“惊鸿”也谈不上,一切都显得过于平淡了。溪边白色小塔,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段无关痛痒,无关风雪的故事。日升小船开渡,西沉小船收渡。沉淀着积了厚厚一层的也许并非沧桑的岁月。

因为课文是节选,我并不想说这所有故事所带来的忧伤结束。在课文里表现着一种纯真,一种忠诚,一种难以表达的平静,以及透露着些许的情犊初开。在翠翠每一声“爷爷”里,在大黄狗的跟随里,在好似表框着的风景里,在翠翠心里。

好像这一切斗鱼当前腐烂的现实相为悖着,作者更愿意表达的是对美好人生的憧憬还是怀疑呢?总之课文里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层蒋暮。只是这份无法言喻的内心里始终有着永不褪色的真实。

是有这么一句话的“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大概与《边城》有着同样的感受吧。

读边城第一章读后感500字篇3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边城》:“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的确,《边城》就好像是一首一气呵成的抒情诗,给人展现了世界一小角隅的乡村。而《边城》之所以给人以诗的感受,在于多方面的元素的汇聚。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首先体现在它语言的简单、明净、平实无华。我觉得这正体现了一种真实,而真实才是最美的。

沈从文描写的自然,是自然的,从来都不是作为陪衬物而存在的。读沈从文的作品,很大的感受便是他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不可言说的爱与温情的。在他的眼里,世界不是先是人,再是作为背景的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和人,它们是和谐共处的。正因为如此,沈从文的自然描写,简单而又真实。在第十三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述:“天快夜了,别的雀予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里丝毫感受不到沈从文的刻意——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出翠翠心中那些薄薄的凄凉,反之是一种极和谐的却又真实的如诗般的意境与心境。

沈从文也很好地将古诗词融入到自然中。在第二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柳宗元《小石潭记》也有相似的描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种自然的和谐之意境在文字间流淌,再借助以往的古诗文,使得小说极富诗的气息与韵味。

沈从文描写自然的文字,特别的干净清澈,在真实中营造了诗意。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还在于注入了歌声和梦的元素。

在小说第二章巾,就出现了茶峒人的梦——“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存这种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乃,增加了梦。”而在描写妓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梦——“尤其是妇人,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见船拢了岸,一个人遥遥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存寂静安闲的茶峒,在一份平静的同时,人不免多了一份单调与孤寂,因此好像总希望远处有什么将自己掠走,或者给自己的生活多少带点新鲜的东西。这种梦,是能给人一定安慰与企盼的。这种剥梦的描述,极富诗的梦幻色彩。

而“歌”则在小说中屡屡出现,爷爷的歌,翠举的歌,二老的歌,翠翠父亲的歌。而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篇幅。只需闭口想想当时的情景,一个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孩站在碧溪岍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幅怎样富有诗意的美景了。而翠翠的歌唱,爷爷的歌唱,总给人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抒情的韵味。

沈从文甚至将两者结合起来:“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米,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个梦不仅给翠翠带来了乐趣,也表明翠翠对二老的喜爱。沈从文以梦中的歌的形式,营造了诗般的氛围。

然而《边城》的诗意最主要的体现,还在于其中所漫溢出来似烟如雾的忧伤的基调。

《边城》中那股淡淡的忧伤从行文的一开始便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翠翠母亲和父亲的爱情和死亡。而沈从文在《边城》的新题记中,死亡就提到了很多——“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村中有死者人家”、“二十三年母亲死去”。

《边城》中的忧伤是复杂的。

它有可能有对于命运、死亡的一种无奈。沈从文曾在《水云》中说“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足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举翠与二老傩送本就是互相喜欢的,两个人义足如此的善良,纯朴,但是却因为不凑巧,阴差阳错,甚至可能重演翠翠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这是一种命运无奈的悲剧。而翠翠在小说第四章中,就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而文中爷爷一直在担心自己死后翠翠怎么办,然而死乃是人生活的自然规律,这又是一层无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uhougan/9469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