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读边城学生优秀的读后感500字

读边城学生优秀的读后感500字



读边城学生优秀的读后感500字

边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翠翠一生,由凄美开场,又以凄美落幕。她的父母双双殉情,从小同爷爷相依为命。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读边城学生优秀的读后感5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读边城学生优秀的读后感500字篇1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边城》:“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的确,《边城》就好像是一首一气呵成的抒情诗,给人展现了世界一小角隅的乡村。而《边城》之所以给人以诗的感受,在于多方面的元素的汇聚。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首先体现在它语言的简单、明净、平实无华。我觉得这正体现了一种真实,而真实才是最美的。

沈从文描写的自然,是自然的,从来都不是作为陪衬物而存在的。读沈从文的作品,很大的感受便是他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不可言说的爱与温情的。在他的眼里,世界不是先是人,再是作为背景的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和人,它们是和谐共处的。正因为如此,沈从文的自然描写,简单而又真实。在第十三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述:“天快夜了,别的雀予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里丝毫感受不到沈从文的刻意——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出翠翠心中那些薄薄的凄凉,反之是一种极和谐的却又真实的如诗般的意境与心境。

沈从文也很好地将古诗词融入到自然中。在第二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柳宗元《小石潭记》也有相似的描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种自然的和谐之意境在文字间流淌,再借助以往的古诗文,使得小说极富诗的气息与韵味。

沈从文描写自然的文字,特别的干净清澈,在真实中营造了诗意。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还在于注入了歌声和梦的元素。

在小说第二章巾,就出现了茶峒人的梦——“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存这种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乃,增加了梦。”而在描写妓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梦——“尤其是妇人,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见船拢了岸,一个人遥遥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存寂静安闲的茶峒,在一份平静的同时,人不免多了一份单调与孤寂,因此好像总希望远处有什么将自己掠走,或者给自己的生活多少带点新鲜的东西。这种梦,是能给人一定安慰与企盼的。这种剥梦的描述,极富诗的梦幻色彩。

而“歌”则在小说中屡屡出现,爷爷的歌,翠举的歌,二老的歌,翠翠父亲的歌。而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篇幅。只需闭口想想当时的情景,一个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孩站在碧溪岍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幅怎样富有诗意的美景了。而翠翠的歌唱,爷爷的歌唱,总给人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抒情的韵味。

沈从文甚至将两者结合起来:“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米,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个梦不仅给翠翠带来了乐趣,也表明翠翠对二老的喜爱。沈从文以梦中的歌的形式,营造了诗般的氛围。

然而《边城》的诗意最主要的体现,还在于其中所漫溢出来似烟如雾的忧伤的基调。

《边城》中那股淡淡的忧伤从行文的一开始便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翠翠母亲和父亲的爱情和死亡。而沈从文在《边城》的新题记中,死亡就提到了很多——“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村中有死者人家”、“二十三年母亲死去”。

《边城》中的忧伤是复杂的。

它有可能有对于命运、死亡的一种无奈。沈从文曾在《水云》中说“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足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举翠与二老傩送本就是互相喜欢的,两个人义足如此的善良,纯朴,但是却因为不凑巧,阴差阳错,甚至可能重演翠翠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这是一种命运无奈的悲剧。而翠翠在小说第四章中,就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而文中爷爷一直在担心自己死后翠翠怎么办,然而死乃是人生活的自然规律,这又是一层无奈。

《边城》的忧伤,还可能是寂寞的忧伤。小说一开始的宁静悠闲便让我有种寂寞的感觉。“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小说里提到了很多翠翠那种羡慕的目光,先是新娘子,再是“翠翠注视那女孩,发现了女孩子手上还带得有一副麻花铰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儿爱羡”,“只望着这一行人中那个女孩子身后发痴”。这都反映了翠翠心中那种由于寂寞单调而生出来的隐隐的渴望,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但是却被沈从文捕捉到了,让人对翠翠、对老人不免有份怜悯在里头。

《边城》的忧伤,也是沈从文怀古的忧伤。《边城》中想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正在遭遇现代文明的冲击。正如汪曾祺所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好像是真实的,因为曾经确实存在,却好像又是梦幻的因为现在它在消逝。沈从文怀着一种“怀古的幽情”,不免有种惋惜的情感包裹在文字间。

沈从文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中说:“这个作品原来是那么情绪复杂背景鲜明中完成的。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以及音乐和图画吸人生命总量,形成的素朴激隋、旋律和节度,都融汇而为一道长流,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铸造。”《边城》就好似一首钢琴曲:主旋律的音符简洁,明净;然而复调中却流露着忧伤。沈从文雅致的文字,对梦和歌的巧妙运用以及整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忧伤,使这部作品充满了诗意,给人以自然的美的享受。

读边城学生优秀的读后感500字篇2

一直听说过《边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看过。这一次在语文课本上与《边城》结缘,感触颇深。

人性是世间最美的东西。在现代都市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又保留了多少纯净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累的我们实在无力去呵护,只任尘埃将它一点一滴淹没,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将尘封的心灵在一角,疲倦的我们如何有闲暇将其开启?或许有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在边城,在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绕水,水环青山,缠绵不已。在大自然母亲的宠爱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会了她坚强,水赋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她的心纯洁无暇。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她的心里喜愁掺半。因为纯朴,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终是凑巧,落得个孑然一身独守空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回来的人作无期的等待!

其实不管悲惨也好,完美也罢,我们都要走下去,不管我们高不高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昨日随风已逝,明日迎风将来,世界从不理会任何人。

翠翠的爱情随着傩送的悄然离开逝去,就这样,爱情之花还没盛开就已凋落了。也许没有开始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因为错过,才会刻骨铭心,没有结局。才会意味着永恒的存在。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然而当我们感恩着这种体验,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然逃避也勇敢,虽然感伤而欣慰,始终坚守着那种像《边城》中的爱一样纯洁与自然,为心中的秘密花园浇灌着更多的养料。

属于边城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记珍惜。

读边城学生优秀的读后感500字篇3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

——题记

犹记一场凤凰潇然梦,一本书,一场偶遇,一段不涩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恋。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还记得那划龙舟凫水捉鸭子的他,矫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为捉鸭子成绩斐然故心中不胜欢喜。而在桥上苦等爷爷的才15岁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却焦急害怕。她生于30年代,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这是她与傩送的初遇。

或许是梦吧。翠翠那么美好,像是一个玻璃球,那么易碎。爷爷的离开让翠翠明白了责任与坚持。她就那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等待着傩送的回来,撑着她那船在江上飘着一缕梦。故事就此结束了。翠翠等到傩送没有?那时他们是否仍然相爱?他们该多大了?是否傩送会和翠翠在一起不分开了呢?为什么沈从文要让翠翠这样苦等下去,不能让他们有个美好的结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