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篇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为著名钢琴大师,傅敏为英语特教教师,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初中的时候,就有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但是当时并没有在意,而这个寒假,恰巧我在图书馆中借了这本书,利用寒假将它看完了。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子女沟通,在一封封信件中,傅雷对孩子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从家信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他爱子教子的精神实则令人感动。

傅雷家书让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地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家书中父母的淳淳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同样令人感动。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许多丰富的精神养料。父亲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及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我认为傅聪这样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子啊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述出来?总之,看完《傅雷家书》之后,我觉得这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篇2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而这些坎坷正能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像死水一般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种生活是无味的,也毫无意义可言。要保持极高的修养,平静、坦然地面对,保持一颗达观、向上的心。”

这是《傅雷家书》中的一段话,一封封书信,漂洋过海,传达出难以割舍的父子之情。傅雷在信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关于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诚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值得钦佩的父亲,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热爱祖国的人,甚至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但他并不是古板地教育儿子,而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傅聪遇到挫折时,他通过鼓励让傅聪爬起来,勇敢地向前。在傅聪犯错误时,他并没有发怒或者包容,而是告诉傅聪,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而当傅聪取得成就时,他会送上祝贺和赞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对傅聪音乐的教育上,他有时以父亲的身份给他指导,比如先强调注重技巧,而后反复要他真正领悟音乐本身,有时他又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交流。我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是优秀的、是成功的。相反,中国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迫切,却又未采取恰当的方式,他们有的盲目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有的采取“打压式”教育方式,还有的盲目跟风……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饱尝辱骂、拳头的滋味,在恐惧的压力下成长,我想这些人真应好好地读一读《傅雷家书》。

此外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人生道理,比如“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是的,跌倒也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有爬起来的勇气。

这朴实的家书,却有着深邃的父爱,深远的教育意义,实在让人感叹!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篇3

《傅雷家书》在书架已躺多时,当初一口气买下两本家书,《傅雷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直未曾翻动,内心总是矛盾的,每次想要打开时,却先入为主地认为离我生活甚远,想必不能马上共情,最近,整理书架,再次拿起这本书,随手翻动几页,便觉正是读书时。

这本书收录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以傅雷的书信为主体,全面展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动体现了傅雷真诚、正直的品格。

傅雷先生的每一封家书中,无论是对儿子生活的体贴关心,还是是对儿子所遇困境的帮助鼓励,无不体现了傅先生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时时事事教育儿子如何做人。

儿子傅聪学习钢琴,傅雷先生鼓励儿子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的过程这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怎样才能有一个广阔的人生格局呢?傅雷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这种真诚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

傅聪独自在外求学,有段时间学习进展不顺利,消极的态度和情绪见诸笔端,傅雷看到儿子的这些家书,亦是担心、焦虑,先生除了及时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理解和关爱之外,更多的是和儿子探讨如何平静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傅雷认为,需要区分小我的苦闷和大我的苦闷。总的来说,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闷呢?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这种苦闷是最伤人的,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闷呢?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看到这里,不禁想起前些天在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施一公的一篇演讲词,施教授动情地说道,他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有一点不一样,哪点不一样?大部分科学家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而驱使施教授做科学研究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所以,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这种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不仅没有压垮施教授反而是激发他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和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

当我们因为一次的小失败而发牢骚,感慨自己命运不好时,学着暂时不去忧虑个人的得失、委屈,跳出小我,也许对我们自己的价值认知是一次有益的审视。

傅雷先生自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在艺术修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式: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领悟不同的艺术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艺术表现力,他给了儿子傅聪最好的艺术教育。这些思想给我们普通大众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以最具实践价值的引导。

艺术鉴赏贵在通,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养格局、眼界、心胸。傅雷鉴赏艺术作品,往往是先从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艺术表现贵在化,傅雷认为,艺术表现最看重的是化。因为化,所以能忘记自我,与艺术作品合一,与观众或听众合一。怎样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万不能做艺术工匠。如果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艺术性,就很容易造成表达方式的机械和僵硬,就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要达到理性与感情的平衡。傅雷认为,艺术表达的理性与感性平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性认识,有个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是理性认识,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质。但这还不是终点,必须要再深入下去,进入第三个层次,傅雷把这个层次称为爱或者叫感情深入。在这个层次上,艺术家把理性的认识再用心灵去体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原作者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附着在原作者的神经上,引起了共鸣和反响。

儿子傅聪在艺术上取的成就与父亲傅雷对他的艺术教育密不可分。如今,我们的孩子们都在我们的引导、要求下习得琴棋书画,想起一个值得深思的段子,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天天威逼利诱孩子练习钢琴,但有一天当孩子告诉她,他喜欢上了弹钢琴,以后要以弹钢琴为生了,母亲听到这些话却不干了。笑话也罢,事实也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给了我们的孩子怎样的艺术教育,还是仅仅让孩子们多了一项技能而已,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艺术教育思想对我们是最好的启迪。

傅雷先生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大多不会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光荣,而是他们的失败。傅雷始终教育儿子,重视生活本身,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琐碎,生活的琐碎内容就是生活艺术的全部内容。从这些家书中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时候,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传授生活经验,更是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不吝笔墨,看似絮叨,实则是对儿子最好的生活教育。

当傅聪告知父母自己谈恋爱了,傅雷除了作为父母的开心外,更多的是和儿子探讨对终身伴侣的认知,傅雷认为,对终身伴侣的要求,就像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没有一样优点不是伴随着不足的,多次书信电话提醒儿子要求伴侣的时候,还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节,又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傅雷还将自己和夫人的生活细节讲给儿子听,傅雷和夫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看法,能够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能够互相包容和忍让。这些对傅聪的婚姻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傅聪独自在国外求学期间,曾一度因为高强度的练习,身体出了状况。傅雷先生不仅仅是书信电话叮嘱儿子注意休息,更多得是与儿子探讨劳逸结合。傅雷经常说仅仅依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行不通的。在音乐训练之余,要多去公园,多去博物馆、美术馆,通过造型艺术和大自然来放松精神。劳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经常跳出自己的牢笼,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找到新的感觉和看法,可以启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同样的,定期欣赏造型艺术,可以调剂自己的状态,也会让音乐表达更丰富、更有生命力。傅聪国外求学期间,能在每日高强度的练习中,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也得益于与父亲不厌其烦的劳逸结合说。

傅雷先生对儿子傅聪的生活教育体现在生活的各种细节方面,他常对傅聪说处理好生活上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

金庸先生曾说,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我想,我不仅是旁观了大家的各种风范,更是在观中受之启迪,汲之养分。书已合起,生活继续,傅雷先生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将成为我拓宽人生境界和格局的明确指引!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篇4

《傅雷家书》能印刷出来出版,不用说都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家书。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书的点点滴滴很容易就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虽然我没有傅聪的成就,也没有一个像傅雷一样的爸爸,可是我依然感觉到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与傅雷家书中发生碰撞。如在傅聪出国的第三天,傅雷给傅聪写的信中提到,傅雷重温了傅聪的童年,“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书中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我与我爸爸,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爸爸对我脾气很好,可是他从不会赞美我,还经常打击我,还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居然考到99分,回到家里很开心跟家里的人宣扬了一下,可是我爸却只说了一句话,怎么那么差,差那么一分都拿不到。我们家本来就没有什么奖惩制度,没想到考得这么好,连一句赞美的话也不给我说一下。当然,我有着乐天的性格,这么一点点是不会打击到我的,所以我依然开心的活着,还经常与我爸倜傥。还阅读了《傅雷家书》,在想自己是否也是“得天独厚”呢?在想我的父亲是否有觉得“罪过”呢?如果是的话,那我想我应该努力活的更精彩,来减少父亲的愧疚。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而且不同时期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如果在小学中学时期看,你会羡慕傅聪,如果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爱自己的父亲就好了。现在上大学,看着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你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你会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问题,你会从书中学习怎样去阅读着父爱。你会发现,母爱如海父爱如山,不仅仅母亲的爱是如此的直白,父亲其实也一样,只是他们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不懂得如何去阅读父爱的伟大。

阅读着《傅雷家书》,阅读着伟大的父爱,学会了感恩。

书中也有提到“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最后,我把这句话献给所有的父母子女,父母对待子女不必太苛刻,偶尔让他们暂停一下,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勇往直前;子女不必对父母太挑剔,如书中所说的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唯有学会感恩。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篇5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近一时期我被《傅雷家书》深深吸引,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同时使我对生活增添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是一部充满着父母之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每个做父母的都深爱自己的子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盼子成材,望子成龙,更是所有父母的宿愿。然而如何教育子女?子女怎样才能成材?一直是困惑所有父母的课题。《傅雷家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很发人深省的启示。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做为父亲,傅雷非常严厉,甚至有些“残酷”,但他完完全全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尽管傅雷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做父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无论在身边还是相隔天涯,他都完完全全承担起了父亲的一份责任。当四十年代初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不让孩子在外念书,甚至反对孩子上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发现在傅聪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围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功课。对待幼小的孩子,正如他对自己、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那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并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防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声音。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这些在我们看来,很是“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正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孩子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做为父亲,傅雷即可亲又可敬,尤如心心相印的朋友。傅雷对待孩子除了严肃、严厉外,又不失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与温馨。在孩子经受痛苦时,傅雷鼓励孩子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在孩子事业方面遇到挫折时,他鼓励孩子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当孩子成年后,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而当孩子们成家后,他又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福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想到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身上正是缺少这样东西。我们应该学会与孩子朋友式地相处。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与人格修养的读物。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曾经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但在他的儿子身上得以实现。我觉得,这其中移传基因是一方面,主要的是得益于父亲对孩子的严传身教和细致入微的(书信)交流。更主要的还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做人的高标准。傅雷在注重培育儿子的艺术才能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儿子如何做人。他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傅雷对艺术的理解十分深刻,站在人格的高度上看艺术,他说: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小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我印象深刻,颇有感言。甚至傅雷夫妻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傅雷一生对文学艺术孜孜不倦,并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的。由于潜身做学问,傅雷不习惯参加集体活动和政治生活,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是根深蒂固,同时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们。傅雷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体现在自编的功课里,也不是体现在表面的说教上,更多地是体现在他的音乐译著和与儿子沟通交流中,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用书信流露和矛诸行动给孩子们,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即使当他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也只字不说有损祖国的言语。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当他在海外过着孤儿似的生活困境之时,父母好像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确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解放后,傅雷目睹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新中国的宣传工作做了大量事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