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5篇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5篇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1

《呼啸山庄》是一本奇特的书,它既是一本混乱的书,又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是丑恶的,却又给人美的感受。它是一本可怕的痛苦的、充满激情的书。有人认为,一个牧师的女儿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的,因为她过的是一种隐士式的单调生活,认识的人很少,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呼啸山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这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根据艾米莉 勃朗特的性格,以及她那种强烈的、受到压抑的感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呼啸山庄》就是她写的。但是,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却更像是她那个无赖弟弟写的。有不少人确实相信,这本书即便不是全部出自她弟弟之手,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写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主要是由约克郡的一个女仆讲述的,但是所有语句却和她的身份极不相符。也许艾米莉勃朗特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个狄恩太太说出来的话不是她这种热恩说出来的,于是她就让狄恩太太说她在伺候人的同时也有机会读过不少书。但是,即便如此,狄恩太太的那种故弄风雅的言词依然令人吃惊。她从来不说“我想试试...”,而是说“我尝试着...” 或者“我试图...”;不说“走出房间”,而是说“从房间中离去”;不说“碰见”某人,而是说与某人“邂逅相遇”。我敢说,这部小说不管是谁写的,反正前后个部分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如果说前几章的文风真的比后面个部分更加矫饰和夸张的话,我想那也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想以此来表现洛可乌德是个痴心而自负的年轻人,而她的这种尝试不能说是不成功的。

我在某处曾看到有人推测说,如果小说的前面几章是她的弟弟写的,那么根据他的意图,他是要让洛克乌德在故事情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确实,有一处暗示说,洛克乌德被小凯瑟琳吸引住了。如果他真的上了她,那事情显然回变得更加复杂。而现在,洛克乌德在小说中不过是个小小的饿捣蛋鬼而已。艾米莉讲的是一个涉及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而要讲好这样 一个复杂故事并非易事,因为她必须把两套人物和两套情节统一起来,必须处处留神,不能因为对这一套人感兴趣而忽视了对另一套人的兴趣。她还必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这样才能像站在某处综观一幅大壁画一样,把在漫长岁月中发生的事情压缩扫读者能够接受的某一段时间内。

作者先让洛克乌德讲出故事的开头部分,再由狄恩太太把故事进一步展开,她自己则像戴着双重面具似的始终隐藏在幕后。为什么她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去又能讲出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这是因为她在故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泄露了出来。她深入到自己寂寞的内心的最底层,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一种创作冲动又使她不得不把这些秘密遮遮盖盖地讲出来,以次卸下心中的负担。据说她的想象力最初来自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尔兰神话故事,以及她自己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是她在比利时经常读的,据说她回到家乡后,仍然喜欢坐在炉边地毯上、搂着犬的脖继续读霍夫曼的故事。

夏洛蒂 勃朗特曾认真地说明过,尽管人们多方猜测这本书里的某个人物是对生活的某个人的影射,其实米莉并不认识这些人。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也相信米莉是从那位德国小说家的神秘、恐怖的故事中找到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人物的某些次要人物,如林顿和他的妹妹、恩萧的妻以及希兹克利夫的妻(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软弱而成为她蔑视的对象),说不定是她根据自己认识的某些人的原型加以创造的。问题是人们往往不相信作者的虚构能力,当作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出人物时,他们也不愿承认。我认为,米莉本人就是凯瑟琳,因为她像她一样任性,一样充满激情;同时我还认为,她又是希兹克利夫。把自己放到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是不是有点奇怪?一点也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不止一个人居住在我们内心,他们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小说家的独特能力,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表现的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小说家最大不幸,就是不能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就是说他的故事对于他的人物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和他自己却毫不相干。对于一个以《呼啸山庄》这样的小说作为处女作的作家来说,不仅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是常有的事,就是在小说主题中出现随心所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希奇。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表现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想,一种在独自散步时或者在彻夜不眠时的梦想。他们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圣人或者罪人,伟大的情人或者邪恶的政客,勇武的将军或者冷酷的凶手。我想,《呼啸山庄》就是这样一个梦中的自由。

我认为米莉把自己的梦想全放在希兹克利夫 身上了。她把自己的激愤、无望的、嫉妒、对人类的憎恨和蔑视,都给了他。我觉得,当她作为希兹克利夫对凯瑟琳又踢又踩时,她一定在笑;我想,当她欺凌、辱骂和威吓自己笔下的人物时,她一定是浑身颤抖,有一种透心的解脱感,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既自卑又抑郁,在人们面前总觉得受到了羞辱。

《呼啸山庄》不是一本供人讨论的书;它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它具有一种只有极少小说家才能给你的东西,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2

我并不喜欢看外国的名著,因为记清各个人物的名字就要花费许多时间,但不可否认这些书相对我们来说别有一番异域风情,它们更直观的展现出让人理解、感同身受的人性,反思自己的人生。

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恩肖先生带回孤儿希斯克利夫,对其的十分宠爱,显而易见,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其子亨德雷自然会不满,他强烈的嫉妒希斯克利夫,但我们谁又能要求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所以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嘲弄、贬低、辱骂,到恩肖死后,将其贬为奴仆,百般迫害,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希斯克利夫的童年在亨德雷的皮鞭下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就成了他忠实的伙伴,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亲密无间的成长,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成为青梅竹马的恋人。

但在父亲死后,凯瑟琳便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她去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从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直白地承认,自己是爱林顿的,因为他年轻,长得俊俏,爱慕她,富有,可以让她成为当地最尊贵的女人。这是现实。而凯瑟琳却同样直白地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这是心底的爱。

对希斯克利夫来说,凯瑟琳的背叛令他失望,而她不幸福的婚姻又令他痛苦,在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利夫开始疯狂的报复,他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仇恨将他完全控制。但在弥留之际,他反思“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已不想报复,因为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正是这仅存的一点点良知让他拥有了最后的幸福,与凯瑟琳十几年的孤魂在旷野上携手同行。

《暮光之城》中爱德华说这部经典不是爱情故事,而是仇恨故事。但贝拉认为,他们的爱就是他们唯一的救赎精神,什么也不能分开他们——凯瑟琳的自私、自利,或者是他的邪恶,甚至是死亡。爱德华在之后与贝拉的感情问题中理解了希斯克利夫,切身感觉到希斯克利夫喜欢至爱,却无法得到,只能对他的情敌施加报复的那种感情,但他还是选择了宽容。

同样是禁忌之爱,却有不一样的结局。可以认为这是作者艾米丽的残忍,或梅尔的仁慈,但人物截然相反的性格,确实结局不同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结局。凯瑟琳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而贝拉却愿意冒牺牲灵魂的危险成为吸血鬼的一员。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私欲,但贝拉却可以坦然的承认,凯瑟琳却为此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斯克利夫,用复仇来度过余生;爱德华却是先选择救赎泥足深陷的贝拉,希望能离开,即便是没有成功,也能宽容贝拉在心底留一块空间给那个带给她快乐的人。他们都有嫉妒,但只有一个人拥有了宽容。

初读《呼啸山庄》我因为人物的极端而不能理解,再读,我却可以找到人物与自己或多或少的相似,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我可以理解凯瑟琳的选择,也可以明白希斯克利夫的苦楚,因为作者展现的都是最人性的一面。稍稍换位思考,当情当境,我也不一定会做出更好的抉择,因为我没有爱德华用100多年时间学会宽容、无私。但,作为凯瑟琳的我却不会在嫁给林顿后再与希斯克利夫纠缠;作为希斯克利夫的我,在已知与她再无可能后,会离开他们的生活,求一份眼不见为净。

现在的多数人都会先有心底的爱,然后和现实结婚。就像门当户对,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即便现在不会直白的说出,但成长环境不同,能坚持到最后的有多难。

网络流行“梦想就是用来破灭的”、“现实都是残酷的”这些说法。但万事成败靠的是自己努力的多少。选择“现实”没什么不好,但你不能只一味的从中索取,去填补自己因为这个选择而造成的伤害,不去付出,自欺欺人,埋怨不公,甚至采取极端手法,只让自己活在回忆里,活在幻想中。而选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就要学会互相磨合,梦想放到社会中总会有一定落差,人需要的是用宽容的心对待这些落差,一旦经营的好了,收获的也会是完美,不至于懊悔为了这个梦想自己放弃了什么。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3

当爱与恨交织,结局会怎么样?当纯真的爱情面临金钱,名利的的诱惑,为何转眼变成了赤裸裸的背叛与恶狠狠的报复?今天读了《呼啸山庄》,我终于理解了一些。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的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的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的一类,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的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的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的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饱含激情的对话,性格各异的人物,激起心中丰富的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的,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了我拙钝的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的世界,各色人物的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的梦魇。

我为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也深深折服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无论是描述,还是故事脉络方面,都使我获益匪浅。

故事从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捡回一个吉卜赛弃婴希斯克利夫说起。小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和辛雷登兄妹一起长大,老恩萧怜爱弃婴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哥哥辛雷登却从小就非常讨厌希斯克利夫,随着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萧的离世,失去庇护的希斯克利夫常常受到新主人辛雷登的欺负。而希斯克利夫和妹妹凯瑟琳在性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两人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各自的翻版,他们无视身份的悬殊,彼此深刻认同,并深爱。

只可惜,两个人热烈深沉的爱没有修成正果,当凯瑟琳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负气出走从两人纯洁的感情出发,凯瑟琳无疑是深爱希斯克利夫的,世上每一个林顿都可以消失,但我绝不会放弃希斯克利夫,可是,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我的身份,我们就得做乞丐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细腻对人性无情揭露的同时,又对爱情进行了深刻的诠释:我对林顿的爱就好比林中的树叶,在冬天草木枯萎的时候,叶子会在时光中蜕变。而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就像树下亘古不变的岩石,尽管他带给我的愉悦并不多,可是这点愉悦已经足够。(决定嫁给林顿之前,凯瑟琳说)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的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最深的迷恋,最痴的执著,最痛苦的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映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的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的爱深入人心,强烈的撼动着人的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的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看完整本书,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不禁想问,有什么东西能毁灭一段最美的爱情?金钱?利益?这些不过是表面的推辞,最大的凶手就是那颗被当时封建社会毒害的虚荣心。虚荣心是可怕的隐形敌人,它无处不在,它悄悄地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潜意识认为,它一点也不可怕,就忽视了它的存在,但事实很坚定地告诉我们,它,不容忽视。

旷野,西风,远处的城镇,折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4

从来没有一本书会让我如此艰难地看下去,20__年买的中英对照版的,我先读完中文,然后再看英文,昨晚终于看完了,五年时间看完一本书,对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晚上一个人看上几页,特别是英文的如果看不下去了,睡意就会来临,睡觉前看书真的有催眠作用。

要看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转摘):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寂寞,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是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英国北部小郡牧师家的女儿,凭着幻想与激情写作,她也用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埃律斯·贝尔”发表作品,可是,当她的《呼啸山庄》继姐姐的《简·爱》问世后,却没能像《简·爱》那样得到热烈的回应,相反,它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几篇严厉贬抑的评论,有一篇刻薄的评论甚至说:“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强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书,这与它年轻的作者本身的性格与才华不无关系。

艾米莉自小内向,缄默又总带着几分男性自居感,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在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关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现出一种内涵更深的倾向,收录在她们诗歌合集(此书初版仅售出2册)中艾米莉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困惑于恶这一问题,在那纯洁的抒情风格之间总徘徊着死亡的阴影。到《呼啸山庄》动笔时,这种困惑与不安变得急不可耐,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示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倾吐

放在我眼前的这一部《呼啸山庄》显得与众不同:

它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源自于人物“爱”与“恨”的极端的冲突,而在希克厉和凯瑟琳这对旷世情侣身上,极度的爱中混合着极度的恨,失去凯瑟琳使希克厉成为一个复仇狂。加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荒原之中,整个小说的情境就格外地“戏剧化”,阴冷而暴力,神秘怪烈又隐含着神圣的温情。

其次,女作家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原原本本的叙事手法,19世纪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写《简·爱》,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都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手法,艾米莉则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切入,这时候,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希克厉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人物未来的命运。当然,对于当时读惯古典小说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叙事系统是有些吃力的,以致于有人指责此书“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呼啸山庄》深层次的主题是什么:

现在,多数人认为是对于人性的探索,洛克乌先生到来时所做的恶梦可谓是开启故事主题的钥匙,那是人性的冻结,之后30年旧事的倒叙正说明人性的堕落的过程,而最后四章,则顺叙了人性的复苏,希克厉终于悟到了无止境的报复只会带来糟糕的结局。小说基本上在讲叙恶的过程中最终发现了善的可能。

在当时的文坛,艾米莉远远地走于人们之前:

直至那个世纪结束后,才有人一反前说,认为“在19世纪,《呼啸山庄》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不仅如此,在本世纪,人们重新阅读与评价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作品时,开始提出:艾米莉·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呼啸山庄》也成为西方学者们欲琢磨个究竟的一块玉石,笼罩在它身上的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面背后那丰富的答案将渐渐被解释开来,毕竟,它是部可读性很强的天才之作,而非是云雾团里的“天书”。

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首先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在于它所蕴含的爱与恨的激情。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爱情是以他们的性格和兴趣完全认为同为基础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主要是精神上一致而非外貌上的相互吸引,是心灵的契合而非欲望上的需要,就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中那狂风暴雨般不可遏制的激情,也不夹杂有丝毫的情欲成份,这也寄托了作家对理想的、纯洁的爱情的向往。

一本书看久了,感觉和感悟也就淡了:

我不欣赏书中的情与恨相互交织,如果爱过,就不要有恨,如果有恨就没有真正的爱过。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只有有情感的人才是真正的至真至情至诚中人,才会更显得可爱,但这种狂热到将爱变成了恨,我不赞同,幸好最后希思克利夫终于没有了恨,也让小凯瑟琳和哈里顿这对有情人能够走到一起,也说明真情能感动所有的人。

结合我自己的感情经历来说,我对爱最大的体会却是宽容,如果真正的爱,那么没有得到又有何访呢?只要他(她)是幸福的,只要他(她)曾经也真心地爱过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彼此祝福,在无人的夜晚能静静的想想彼此,这就够了。

读一本名著,真的是一件很累很享受的事,当我被其中的人物感情所打动时,我会流泪,更会得到启发。

关于呼啸山庄读后感最新5

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著作通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畸形社会中人性的变异。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造成的特殊性格,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命运。

特殊的环境必然造成特殊的性格。《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希斯克利夫所处的是一个金钱的社会,在那里,贫穷被认为是一种可耻。无论你为何贫穷,只要你现在仍是衣衫褴褛,你就注定遭受耻辱。贫穷带来的无穷尽的耻辱生活就像一把刻刀,不断雕刻、改变着希斯克利夫的性格。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个弃儿。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恩萧收养,从此改变了无依无靠的贫穷生活。老恩萧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异常讨厌他,但是甜蜜的爱情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遗憾的是,没过多久,生活又和希斯克利夫开了个玩笑。老庄主恩萧死了,辛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希斯克利夫降为了仆人,再次贫穷。然而他此时拥有了和凯瑟琳的爱情,此外他一无所有,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和金钱的诱惑,最后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进而化成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正是爱与恨的鲜明反差,正是特殊环境下的爱恨情仇造成了希斯克利夫那份独特的个性,而那份独特的个性如火山的迸发,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并不是简单的杀死仇人,而是要占有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也许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他而言,只有占据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才有了的财富,才有了凌驾一切的权利,才有了欺辱仇人的资本和复仇的最大可能。正因为他曾经一度的屈服于了周围的环境,他的心灵因此而痛苦,进而扭曲变得固执、残忍,他的恨难以抹去。的确,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复仇的想法,毕竟没有什么比因贫穷而丧失尊严,丧失爱情更让人悲愤的了。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复仇是向那个无情社会的强烈控诉!如果没有那个畸形社会所带来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对贫穷的鄙视,又怎会不形成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呢。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最后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也是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命运,在现实的环境中是很难被改变的。他只有接受这不公平的待遇,他没有别的选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我们所以无法想象的。你不努力去改变环境,那就等待环境去改变你。只想说不管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如何,只要你有颗炙热的心,用你的热量去温暖周围的环境。环境会为你而改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