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10篇)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10篇)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10篇)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以下是小编准备的《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1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2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孤独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说到孤独,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不管外表多么乐观开朗的人都避免不了孤独的时候。生活在现代社会,在每天的忙碌工作后的深夜,推杯换盏后的床榻,总有一阵无法抗拒的孤独感袭上心头。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都会像《百年孤独》中的历代布恩地亚一样被挫败,并陷入更深的孤独中去。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3

当我看完《百年孤独》这篇小说时,头脑中依旧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情节的设置如电影一般精彩。先祖们的形态各异的性格和作风,现实和幻想的交错,结尾处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赞叹。可以说,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小说,不是很恰当的。它只描述出了这部小说的吸引人的表现手法而已。但是,进一步而言,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与历史的变迁。词句之间隐含着悲痛的与现实脱节的,或者说与现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导的当代现实的脱节感。可以说,这是一个来自拉丁美洲的呼声,一个来自千百年来,从世代重复的节奏中变革出来的呼声。

在文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现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语,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语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却无法被正视和记录下来。当吉普赛人在很多年之后,依旧用望远镜,甚至磁铁,等”新发明“向马孔多的人民进行宣传时,人们依旧热衷于此。这是否和中国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类似呢。

可以说,第三世界的苦难给了第三世界文学不竭的源泉。在内部矛盾,以及潜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马孔多为代表的较为自然发展的群落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条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一条小舟,乘风破浪,在向着一个不知名的目标前进着。而这大海则是千变万化的世界史吧。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4

多年以后,面对百年孤独,还能想起第一次碰触的时候那么深不可测。一本读完还想再刷的一本书。

何为孤独,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不被理解,又不被他人所辜负之地。读完整本书感觉自己真的走过了一百年,从第一代的创世,开启繁荣小镇,到二代幸免于非有猪尾巴的野人开始,感觉和谐的生活如同我们和父母辈在一起的时候,年少不曾离家,生活在一隅小镇,好不幸福快活。文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的忧郁、冷漠、我行我素、独立且又自私很好的诠释了孤独,他就是孤独得代表人物。从第三代的出现,就觉得好像自己也在人生路途中开始退场一样,一代崛起,一代老去,就这样慢循环着。幸而自己现在还没有孩子,可能想维持原有的一切,祖辈、父母还是那样的健壮,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老去,也不想被下一辈去取代,可能这就是我的固执。

整本书越往下读,越能体会倒孤独,体会倒一个大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落,一个小村镇从世外桃源到被战争蚕食,最好的是在香蕉公司得到来达到繁荣鼎盛时期,殊不知这是要落幕的前奏,恍如一夜间的功夫,屠杀、大雨湮没了这个小镇,使之慢慢的慢慢地恢复到最原始,开始被密林替代,房屋最后在红蚁的啃蚀下倒塌,结束了最后一代人,也结束了布恩迪亚家族。羊皮卷也被合上,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5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心得体会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6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7

“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但是孤独不会随着布恩迪亚家族的陨灭而消失,它必然与人类的存亡相伴,直至人类灭亡的那一天。

说来惭愧,已经许久没有读书,我已经被生活的洪流所殒没,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在我的书架上放了快一年了,在其年满一周之前,抓紧看完,可能也是我这一年看完的第一本书了吧。看书之前我看过一些《百年孤独》的讲解文章,了解了一定的背景,但是我发觉自己现在看书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接受所谓“主流”的感受了。而是随着自己的感情,感悟书中的文字,即使所得所获与常人不同,被人说是误读经典也在所不惜。误读是我自己的误读,与他人何干。

看完《百年孤独》我读到的其实不是所谓的“孤独感”而是那种“宿命感”。其实这本书让我从很大程度上联想起来了自己很喜欢的一部美剧《shameless》,布恩迪亚家族和贾雷格家族也算是同命相连了吧。家族里面也有些优秀的人,也做出了一些大事,也拥有过一些东西,但最终每个人都还是逃不过孤独的面对死亡的结局。我想不仅仅是他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吧。书中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虽然书中那些人名也着实让我有时候看的云山雾绕,让他们跟记忆中的那个人对上号。乌苏拉尔的坚毅顽强,充满爱与包容,算是书中最完美的一个形象了,阿玛兰妲的刻薄与恶毒,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偏执与倔强。我也不在此就所谓的人物做一个分析解读,我就开始写下一些我读完整本书之后,对于孤独,对于宿命,我的一些看法。

人生来孤独,究其一生摆脱孤独,最后孤独的面对死亡。我想这就是平凡的人与孤独的故事。很不幸,在我短暂的我二十多年里面,我没有很好地摆脱过孤独,它常伴左右,有几年甚至形影不离。与书中描绘的我那可怕不同,我觉得孤独是个很可爱的朋友,它让你更好的面对自己,更好的正视自己,正如书中阿尔卡蒂奥沉迷于冶金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沉迷于制作小金鱼,奥蕾莉亚诺沉迷翻译羊皮卷。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需要所谓的“爱好”,能够让我们熬过这漫长的一生。以前我一直觉得人的所谓的爱好,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必须有所意义,对今后的一生有所帮助。但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到,那些之前嗤之以鼻的“恶习”不也是一件很好地事情么,那些“恶习”可以 给人带来快乐,虽然快乐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以前一直不了解,或者说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这些问题。我们总是在说,与其悲伤地活一年,不如快快乐乐的活一个月。但碰到有些人做着大部分人觉得“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总是站在人性的制高点开始指责。换个角度,我觉得我很能够理解,理解那些所谓的“成瘾”。至少在上瘾的那一刻,可以暂时快乐,摆脱痛苦与孤独。当然,能从那些“积极向上”的乐趣中获取同样的快乐就更好了,因为这样的快乐更加长久。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我们逃不过孤独,正如我们也逃不过所谓的“宿命”。以前我是一直不信命的人,一直觉得只要尽人事,天命就会因人而改,但时间更迭,我开始相信所谓的命运是存在的。而命运存在的方式,大概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导致,如果你逃脱不了你原来的环境,那假以时日,你一定也会成为那个环境的一份子。莲花出淤泥不染,那是因为它出了污泥,如果一直在污泥之中,想必也是会近墨者黑的。而环顾自周,我身边的朋友,我认识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逃离原来的环境,我想能狠下心来逃离的人,也是一个狠人了吧。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他们走到了哪里,都能创出自己的一番风采,但无独有偶,他们都选择回到马孔多,他们的家乡,那个原生的环境。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的一切,才开始朝着那些布恩迪亚特色的方向开始发展。这是他们的宿命,他们无法逃离。我想我也很难逃离自己的宿命。我曾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但无奈自己不是那种狠人,我所做的就是让自己在现在的环境中过得更好,享受到更多的快乐,让自己以后的日子变得更加好过一点。其他的一切,虽然我依然尽人事,但对于结果已经不再有太多的奢求,我是怎么样的人,我会变成怎么样的人,我已经逐渐清晰。人都说三十而立,但在三十之前的我,已经逐渐认清了我自身的宿命,我不想说要去反抗,但我会尽力改善。人生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遗憾,错过的人,错过的事情,我也从来不后悔,虽然自己这一路的选择也不尽全对。但,至少现在来看,我活的还算自在。

正如书中写到的“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当下,这一刻,才是真正活着的我们。

生未百年,死不孤独。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8

雷纳塔.蕾梅黛丝(梅梅)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五代的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大女儿,她的母亲即是那位自命高贵女王的费尔南达。她从很小开始,便遵从母亲的意愿练习古钢琴和各种技巧。她举止浮泛,甚至有些幼稚,本不适合从事任何严肃的活动,但只要她在古钢琴前就坐,立刻变成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少女,那份出人意表的沉稳给人以老成的印象。她虽天赋不出众,但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她还是通过严格的训练获得了最优异的成绩。

然而在实际上,她一直就厌恶费尔南达的严苛以及为别人做决定的习惯,并且她自身的命运也的确在她出生前就已被费尔南达下好了定数。再接结业式上,她也正以为有了那张印着华丽的哥特体大写字母的羊皮纸,自己就能从责任中解脱出来,殊不知,她的人生又岂能由她来决定?

没过多久,梅梅便喜欢上了一个香蕉工厂的工匠,每过一段时间,她的母亲费尔南达便注意到了自己女儿的缄默寡言、莫名惊恐、情绪无常和行为乖张。她开始不动声色地严密监视,终于有一次在剧院中抓到梅梅与一个男人接吻,她将梅梅拉出剧院,为了羞辱她还特意经过人声鼎沸的土耳其人大街回家,随后将她锁在卧室里。然而,梅梅却疯狂地爱上了他。每天晚上,梅梅在蝎子与蝴蝶的环绕中等待着他的到来。在禁闭之中,费尔南达却发现梅梅没有显出丝毫痛苦的迹象。一天晚上,梅梅还在洗澡,费尔南达偶然走进她的卧室,屋内群集盘旋的蝴蝶,几乎让她无法呼吸。她随手抓起一块布来驱赶,而当她将女儿晚间洗澡的习惯与洒满一地的芥末泥联系起来,一颗心立时恐惧的冻结了。第二天,她便声称家中有偷鸡贼,请了保镖在家中守夜,正当梅梅的爱人在当晚准备掀开瓦片钻入浴室时,却被保镖用一颗子弹嵌入脊柱,从此卧床不起。在人们的唾弃中,往事的折磨中,他在孤独中沉默地死去,无一怨言。

梅梅自此万念俱灰,成了活死人。她的精神与肉体分离,她的心早已飞回她与情人那日日夜夜会议的狭缝中,越陷越深,再无法分离。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她成为了一具死了心的傀儡,任由其母亲摆布,不知是其本意,亦或是打击过重丧失了语言能力,她至死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在她母亲训练成为女王的那所修道院度过了她的余生。

人生是无“界”的,可怜的是,梅梅从小便被定位了人生,面对未知的命运和一片黯淡,她硬是被自己的母亲折断了双翅,又被纤绳深深锁住,无情地被牵扯。一切行为,冲动的,有礼节的,都被费尔南达用力地打回,再无行使自己意愿,掌控人生的可能。

米开朗基罗常挂在嘴边说一句话:“未来是不可想象的,我宁愿去工作,去尝试,而不是坐在这里思考,或者漫谈未来。”我们此时兴许有了暗自庆幸的资本,未来不可想象,而我们大可不必被社会礼教与家庭左右,过早地定位人生,循规蹈矩地守“界”,以免使我们的人生陷于如此困窘的境地。

生活因未知而美好,因未知而有无限,有万般境界。我们不能过早地定位人生,打破了人生的可能。何尝不让事物的自己的掌控之下,去摸索探知这无限的可能?就像面对恐惧自保的本能一样。况且,就如司马相如在谏书中写道“明者远见于未萌”,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能生于“忧患”,预测风云,进而利用世界的规律,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更甚者,能够放飞未来,挑战未来则不失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渴望恢复周礼,万人的嘲笑与质疑,现世的礼崩乐坏,种种冲击让其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然而他人无时无刻不坚守着复周礼的使命与责任。他看到了事情的结果,却没有将人生定位于此,没有天下大合的背景,周礼不过是象牙塔,但他的行动准则已然超越了人生的“界”,从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挑战预测,改变看似不可能的位置,让心中的未来成为以后的现实,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也同样着实让人敬佩,这种人生选择或者文化品格也的确成为越来越多后辈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屈原和文天祥便清楚看见了朝代趋下的无望,却依旧“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冷静的看透了世人的愚昧和时代的悲哀,预测到了那灰暗的未来,却依然要做一个狂人声嘶力竭的呐喊。曼德拉饱受摧残,却依旧坚持致力于种族平等,他们未将人生定位于眼前,而是未来乃至更远的将来。预测未知改变未知创造未来,是人生一种更高的境界。

就如周国平所说的那般做一个“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的人吧,不过早定位人生,给自己更多的自由与可能,勇敢地做金石之声,挑战未知,创造未来。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9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吃掉。——题记

每个人都是孤寂的。无论是你正在酩酊大睡抑或是思考着难以回答的问题,还是与畅谈未来。一阵欢闹过去,终会面临孤独。这并不是一个让人逃避的词。

也许你会对它带着一份恐惧,一份害怕。但它还是来临了,迈着悄悄的步伐向你靠近。它并不是掠杀你笑颜的魔鬼,而是可以与你卧膝长谈的知心。它与时间是共同的人生倒数器,但并不可怕,反而使你的内心得以沉淀,当你去掉外表的浮华与暴躁,你会得到新的东西,开启一个新的世界,到了那时你就会一如初生的模样,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不再会有害怕束缚着你,你会尝试,会去探索,回去发现,他人与本我。

《百年孤独》中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过去与将来,起源与发展,开端与结束都在孤独的各自中画地为牢如同野蛮人般的,没有爱的地域,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百年孤独》里的一个家族的兴荣好似一个微型社会一般,但七代人的生与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刮走就好像一滴水融入了一般这百年家族也随时间的洪流逝去得了无音讯。阿玛兰妲她以自己独特理解的爱固守一生,安静、神秘、深沉。所以她的历时百年的孤独全是为了珍藏守护一份神秘之爱。她越是醉心于寿衣的缝制越是表明对那份爱的历久弥坚。美人蕾眉黛丝,她是只有自己任性而为清心寡欲不为世俗沾染的一个至美的绝对的孤独体。所以她的终结是那么的奇幻超绝。双胞胎恶作剧颠倒了名字,长大后性格体征行事作派大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各自孤独,当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扑在吉普赛人的羊皮卷上死去,另一边的奥雷里亚诺第二也同时终结了生命,人们惊异的发现两具尸体是如此的相像,当晚烂醉的埋葬工人糊里糊涂的埋错了各自的位置,一切还是回到了原本的样子,因为孤独的宿命如此精确无误…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在飓风中解读了羊皮卷所有秘密,那个时候他才明白,孤独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族整个马孔多,孤独到脱离整个世界消失得干干净净,连记忆都没有。

以七代香火,百年历程,为时间轴,以马孔多小镇南美洲历史民间奇幻铺展空间,以吉普赛人羊皮卷预言为线索,去证明一个孤独的命题,没有爱情必定孤独,但是爱情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除了孤独你可能什么也抓不住。

在读《百年孤独》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一切就好像放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内心平稳而安适。

矫情一点的文章里经常会看见,在这个城市里,寂寞泛滥。其实吧,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说上一句笑话,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阳光也有雨水,有爱情也有孤独。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写一本书,做一次爱,去一个好地方,爱一个好姑娘,赚一百万以后再赚一千万……这些都不错,但不要把这些变成抵抗孤独的武器。不不不,各种各样的体验都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作为战斗的筹码白白被牺牲掉。孤独无法抵抗,孤独无法遗忘,孤独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老衰弱,孤独不会因为爱人增多而变浅薄苍白,孤独它在这里,不动不逃,偶尔出来说几句冷笑话。

孤独随时出现,我们能够怎么办?那就附和它笑几声罗。仔细想来,它并不是什么残酷的敌人,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而且将不离不弃陪伴到死神来到。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它督促我们体验人生,它使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它让我觉得许多东西值得试试看去争取,也让我觉得许多玩意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东西,从出生到死亡,别人无法体会,无法替代,无法夺走——孤独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动在我的血铭刻进我的骨,它时而让我活的热烈,时而让我安静无奈——但我很高兴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让我在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

浪漫是接受并享受无法改变的结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场必输无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属,但同时不会遗忘自己是谁:请容许我介绍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独。

《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篇10

各位同事、领导大家早上好,入司八个月,第一次参加公司早会,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百年孤独》这本书。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它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宏图景的鸿篇巨著”,第一次阅读这本作品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来是被这个孤独的名字所吸引,二来是因为我的朋友曾告诉我这本书很难读下去,我便想试一试。

刚读的时候就叹服于拉美人名字的长度和复杂度,这本书描写了七代人,每一代人子孙的名字又承袭于上一代长辈们的名字,总的来说,男性不是叫做何塞阿尔迪奥,就是叫奥雷里亚诺,女性不是叫做蕾梅塞丝,就是叫做阿玛兰旦,有时候看几页就要翻回去回想一下这个人物是谁,且作者运用倒叙,插叙的多种手法,更让我读起来艰涩难懂,思绪混乱。

《百年孤独》这本小说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又衰转盛历经一百年轮回又由盛转衰又回到原点的故事。小说通篇采用魔幻主义色彩,人物怪诞,情节荒唐。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叫做何塞·阿尔卡迪欧·布恩迪亚,因家族命运的诅咒,产下一名长着猪尾巴的“畸形儿”,受族人耻笑,之后又在一次斗鸡比赛中失手杀了他的邻居,后来他便携他的亲友搬迁到了一片荒地,开垦后并给这里取名叫“马孔多”,被外界称为世外桃源的马孔多由于吉普赛人的到访,给这里带来了许多文明、知识和宗教。

第一代的后人,霍·阿·布恩迪亚是一个很有科学头脑的人,他一直想走出马孔多,想将外界的科技和文明引入马孔多,却始终不被族人理解,最终被众人绑在一棵榕树上直到老死。

第二代的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他最终走出了马孔多,一生发动了32场战役,却没有一次成功,在这之后,他放弃了战争,也厌倦了世界,回到了原点,最终在原来绑着他父亲的那颗榕树下死去。

而后的第三代、第四代、带五代一代不如一代,各种荒唐的怪事也在这个家族中反复循环的发生,直到第七代被蚂蚁啃噬掉,仿佛为这个诅咒画上了句号。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们从不沟通,不理解也不接纳别人,他们孤独且倔强,有些人的孤独是从出生就失去一切,有些人是在对抗孤独中变得癫狂,失去自我,有些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她一生热情积极、正直坚强,她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在她发现自己的儿子成为军阀以后,丢失了人性,屠杀无辜,甚至至亲,对一切求情置若罔闻,在她儿子屠害至亲行刑的前一夜,她不顾军令去找她儿子,一身黑衣,严肃不容侵犯的神情,保持挺立的站姿,庄重的向她儿子宣告:“我怎么做也拦不住你,但我告诉你,我以我父亲和我母亲的骨头发誓,以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名义在上帝面前发誓,我只要一看见他们的尸体,不管你在哪儿都会立刻把你揪出来,亲手杀死你。”没等他儿子回答,转头就走,最后又丢下一句话:“就跟你出生时,如果长着猪尾巴一样处理。”这一段把我看的热血沸腾,也正是这位母亲的这一番话,把几乎丧心病狂的军阀儿子从良心的悬崖上拉了回来。

整个故事围绕着马孔多开始,也最终围绕着马孔多结束。梅尔基亚维斯老头是最初同第一代人一起来到马孔多的,他死后留下了几卷羊皮卷,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都回来破译这个羊皮卷,直到第六代人来破译时,羊皮卷上记载:“家族的第一个人将被膀子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随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马孔多不复存在,一场家族的百年历史就此终结,消失于世上。

读到这里,合上书,仿佛做了一场历经马孔多百年历史的梦,一瞬间恍然大悟却又云里雾里满怀心事。

这本书以魔幻现实主义著名,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回到马尔克斯身处的时代背景上,不难看出《百年孤独》就是对当时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这份孤独它不止是个人的,它其实是民族的愚昧和文明的停滞不前,孤独带来封闭,封闭导致落后,最后将整个家族、整个拉丁美洲带往毁灭的深渊。

然而孤独是永恒的,爱是在漫长孤独中的一点零星的光。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么一个时候,周围人都在开心的笑闹,你也身在其中,但笑着笑着就停下了,沉默下来,仿佛热闹都是别人的自己什么都没有。其实孤独感如影随形,工作中自己的见解没能得到机会赏识的时候,生活上的喜怒哀乐的没有懂得人分享的时候,你是选择在孤独中突破自我,还是在孤独中自甘堕落呢。孤独是一把双刃剑,要么促使你百炼成钢,要么助推你碌碌无为,如何对待孤独成为优秀和平庸的分水岭,能在孤独中学会思考,并和孤独达成平衡的人,会明白孤独好似四季之冬,在给你时间蕴藏和积蓄能量,有朝一日在春日里绽放,在盛夏里磨练,在仲秋里成熟,最终成为自信自强有所作为的人,而那些害怕孤独,甚至肆意深陷孤独的人,要么自甘堕落自怨自哀,要么自得其乐自我安慰,把孤独当成借口,把所有的虚荣和当初的目标都消磨于芸芸琐碎之中,所以有人说,优秀的人往往是最孤独的,没错,孤独给成功的人带来的是越来越出众,而不是越来越合群。

《百年孤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喜欢得人读它,如获至宝,不喜欢的人则晦涩难懂,我大概处于两者之间,我相信这本书在人生中不同的阶段和经历,带给你的感受和深度也一定不同,虽然不会带给你多少感动,但它带给你更多的是内心的平静,让你更加从容的对待人生,在孤独中破茧而出,向阳而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