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5篇

余华兄弟读后感,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5篇



余华兄弟读后感,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5篇

《兄弟》透过非常态、非理性反衬出智慧、理性的可贵;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深刻反映着剧烈动荡时代中人性的美与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篇1

品完了余华的《兄弟》,没有震撼,只剩悲凉与无奈。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中世纪的欧洲。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的开头多少有些恶俗,这也许是这部小说遭受批评的一大原因。套用何所依先生的话就是“实在太烂了”。光“太烂了”还不够,前边还加了个“实在”两字。但越往下看,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就越来越多,看的也越来越深。同学和我同一天开始读这本书,却早我几天看完。她说:“你怎么还没看完啊!”我说:“你那是看书,我这是品书。价值观不同。”她戏说:“余华的文字很浅显,不用品就能懂。”我冷笑,不以为然。

终于,当“本书完”这几个大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笑了。合上书,闭上眼,我开始从头回想: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很明显,余华想写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令人反感的“少儿不宜”镜头,可我一时间又找不到些合适的词句来断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个人感觉,余华更多地是以这所谓兄弟俩的不同命运来诠释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来按部就班,早晚会遇见天理人欲的冲突。这本书写的还有人性的冲突,包括固守和变革,选择与放弃,精神与物质生活。而至今的华夏,也不过是最好的人性试炼场。

作者刻画那原本贪婪好色到后来不懈奋斗,让我从闻之作呕到萌生敬意的这么一个人,目的何在?是为了批判时期的丧尽天良并且反映当时腐朽社会的现实吗?宋刚憨厚老实,憨厚老实到了有点“傻”的程度。他的生活中心一直在别人身上,换句话说,他生命中的主角从来都是别人,自己只是在某一瞬间当过瞬间的主角!这么一个人,是否被封杀了自我,因泯灭了思想?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书城的一幕。当时爸爸带着我,给我选了几本书,其中有余华的《活着》。准备离开书城的时候,看见一旁有一群人围着,最前面放着一摞一摞的《兄弟》,记不清是签售还是什么了。喜欢凑热闹的我挤进人群准备瞧瞧这余华的另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可是还没等我拿起书,工作人员就走到了我面前,说:“小朋友,这本书不适合你看。”当时的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现在想起来,对那个工作人员,我不知该作怎样评价。虽然书中穿插了种.种所谓的“少儿不宜”,可是金子始终是金子,仍会发光。那个工作人员实不应侵占我阅读的权利。只要撇开次要,看到主要,以清透的头脑来品析即可。

李光头,宋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一部感动到自己落泪的小说。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无法承受。或者说,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后悔永远是上天对于放纵的惩罚。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篇2

兄弟是余华最为满意的作品,兄弟用40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上部余华将笔锋指向时代,一个重组的家庭在短暂的幸福之后被时代撕碎了,爸爸宋凡平被活生生打死,让人不禁又恨又痛,妈妈随后每况愈下,病逝,随后爷爷也终于去了。

为下部兄弟两人以后的生活铺垫上悲情色彩,让人更能感受到两兄弟相依为命的情感。但是林红的出现将他们分开,他们开始为了各自的生活奋斗,宋刚也因为对李光头跨越亲情的情感在家庭和兄弟间难以平衡,终于也在压力中爆发了,与李光头真的分道扬镳。

因为两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宋刚的善良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他最大的缺点,他逐渐被社会折磨,并感受到社会的丑恶,最后为了不成为负担在海南待了一年多,期间林红一直被厂长性骚扰,没有人能够倾诉,却因为李光头的一句话结束了长久的噩梦,慢慢也在内心因为财力的影响开始对李光头有了好感。

后来林红因为在李光头那儿体会到了从未体会的鱼水之欢,抑制不住自己四十多年的渴望,与李光头乱性了3个月。这时宋刚回来了,并了解到了这件事,他先是迷茫悲哀了很久,随后通过自杀想成全他们,因为他不想成为谁的负担,就连死之前他都想着自己的肺病不要传染给抬尸者,这里对自杀的描写用着余华的经典平静语调,却将读者内心搅得悲哀痛苦,成为全书的高潮。整本书看下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在想宋刚早点回来就好了,林红为什么背叛自己的丈夫,李光头的做法让人痛恨。

但是,真的有人做错了吗,宋刚温柔善良但却胆怯懦弱,李光头冲动却从不记仇,也一直把宋刚当成兄弟,但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那种江湖的兄弟情义。林红勤俭持家,疼爱自己的丈夫,即使被性骚扰也舍不得告诉宋刚。所以,悲剧的造成不是人的错,而是社会,我们如何去改变他们的人生都改变不了社会,余华留给读者一种悲凉的无奈感。所以宋刚是余华的武器,余华用宋刚的死,一个最善良的人的死亡来控诉这个社会,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篇3

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福贵》,这部电视剧前两年播放的时候倒是全看过了,但福贵及家珍的命运及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世事无常和压抑,感到活着的悲哀与无奈;但富贵无论穷困与富裕时的乐观心态却最适让我难忘和感动,当经历过穷与富,乐与悲,人生到最后还剩下什么?  

一见面就不停提起的,故事梗概看完后依然是同样的的压抑,你与这两部小说的精神契合点究竟在哪?如此压抑又悲凉的人生,难道这也是你最新心境的写照吗?内心真的有点排斥了,我不太喜欢给孩子看这种题材的书籍,也许是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过去或者人生苦难的深深抵触吧!  

网络上评判还好的短篇《世事如烟》更是看得一头雾水,那种如呓语般的情景一直让我云里雾里,感觉就像回到鲁迅时代的笔下,全然进入到鲁迅《人血馒头》的情景中去,那种压抑更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想,这种小说也是我所讨厌的,我又会如何将这些东西买给自己的孩子看呢?  

但他对余华的念念不忘,还是让我硬起头皮找到四部长篇的第三部《兄弟》,也许多看几部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文字的真正内涵,真正能理解他为何如此钟情于余华的作品甚至要将其全集买给女儿的想法吧!  打开《兄弟》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上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到现在也意犹未尽!这部小说真正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快速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的观念想法整个社会的道德观甚至于人性的最原始善良忠厚在这种背景的下的冲撞与变迁,而我们这一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多数人接受了如同宋刚那样的正统教育,却一样摆脱不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反而不按规则行事,不照牌理出牌的李光头,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混混,最后却成了时代的宠儿。

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许教育更应该是解放时代套在成人及孩子身上的枷锁,而不是给她套上更多圈套甚至是模子,让他或者她在社会的变迁中无法很好的适应而不得又成就一起时代的悲剧!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西西弗,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只为自己这么短暂的一生服务!而不是背负着太多的枷锁前行!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篇4

前些时间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余华的《兄弟》,觉的写得很好,写的好的东西,就是那种让人一口气想把踏读完,读完了,心里却好久平静不下来,我就是这种感觉。

小说上部描述了在狂热 浮躁 怨假错案满天飞的饿________期间,一对患难夫妻不离不弃 荣辱与共相濡与沫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二个小主人公之间纯朴 执着的兄弟情也让人动容。正是这些人间的至纯真情,吸引着读者不断的往下看。

上部中塑造了一个很完美的人物:宋凡平。送。宋凡平身高一米八五,中学老师。在一次刘镇最高规格的篮球比赛上,一记惊世骇俗前无古人的扣篮成了当地的英雄,并自然地获取了李光头母亲李兰的心。没多久两人便成了亲。李光头和年长他一岁的宋钢成了兄弟。

____刚开始,宋凡平还是一个威风八面的旗手,后来被认定为地主后代,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大罪。李兰去上海医院看病,尚不知宋凡平已成了阶下囚。宋凡平为了实践去上海接妻的诺言,竟不顾一切地逃跑,后被红卫兵在车站活活殴打致死。看至此处,真是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生活在现在幸福生活的人看到了____的残酷与无赖,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恐慌,为中国的这段历史感到悲哀,为当时受到不公待遇的人感到不平与愤慨!

按刘镇的风俗,女人死了男人后一个月内不能洗发。李兰却整整七年没有洗过一次头发!可没人知道她对宋凡平的爱比海还要深。李兰在李光头十四岁的时候得了尿毒症去世了。临死前,嘱咐宋钢要好好对待弟弟李光头。因为她怕从小便是混世魔王的李光头将来会坐牢。结尾,宋钢在继母的墓前,哭道:“妈妈,你放心,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穿。”

特殊时期的爱情与兄弟情让人感动

下部写得相当现实,甚至有点冷酷。

从李光头自私自利,为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兄弟的感情,到宋钢与林红终成眷侣;从李光头辛苦创业由穷苦不堪到富甲一方,成为刘镇的GDP,到宋钢到处流浪兜售各种乱七八糟的药品,还遭受身体上的折磨,辛辛苦苦赚了三万快钱想和妻子过好日子,回家却发现妻子已经跟了自己的兄弟,绝望之下卧轨而死……让人读来忽喜忽悲,突然高兴至极,突然又抹眼泪,以至在我看这本小说时,我室友都觉得我莫名其妙。

正如余华先生自己在后记中写的,下部写的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虽然夸张了些,

但也深刻的反应了现在现实社会的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篇5

买到《兄弟》一书后,饥渴般一饮而尽后,却发现是一杯质量不太好的饮料,喝完后嗓子更加干渴。

还是先说这本书的亮点吧,与余华的其他作品一样,余华在描写感受方面的笔力是一流的, 这是余华的强项,我还不知道当代作家有谁能超过他。“坑里的土升起来,形成了一个坟墓”;写李光头被关起来后,阳光的变化,都非常真切,这样入骨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尤其是第17章,宋凡平横尸街头,宋刚和李光头兄弟俩个手牵着手寻找他们的父亲。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就如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无助和惶恐让我流泪。我想没有人在读到这章时心里依然平静。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出色的?语言的幽默上也很棒。还有呢?似乎没有了。

做为一部长篇小说,余华将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一塌糊涂。在他的笔下,人物都失去过去和未来,也不存在人际关系网,成了没有生气的木偶,根据情节的需要,牵来牵去。宋凡平的挨斗,没有一点铺垫,就写了。如果说是为了造成突兀的效果,那么之后总要交代一下来龙去脉吧。宋凡平的那些邻居,纸捏的人一样,苍白无力。还有宋凡平的父亲,李光头和宋刚的爷爷,这么重要的人物,可以说宋凡平的命运都是由于他造成的,怎么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余华对他笔下人物的轻蔑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那三个少年,每次出现总是在练“扫荡腿”,太假了。宋凡平的乐观、不屈,也太假了,都什么年代了,余华怎么还在写这样高大全的人物。还有宋刚,《兄弟》里的另一个主角,完全成了李光头的陪衬,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小说里的人物刻画,是这部作品最大败笔。我不敢相信,这些人物居然出自余华的笔下。

《兄弟》另一个让人失望的地方是时代和环境背景。文中总是出现“我们刘镇”这样的字眼,全部情节也是在刘镇展开。可是刘镇是什么样子的,它相对于李兰去的上海的地理位置,它的街道环境是怎么样?一片模糊。而____这样的时代,在余华的笔下,只是如老年人的记忆般,通过零碎的事物呈现,与白纸上的线条一样简单。回想起来,余华所有作品的环境描写都有模糊的感觉,只是《兄弟》这篇更明显了。所以 有理由相信, 这方面是余华的一个弱项。

大量排比的运用也损害了作品,我知道余华的用意是在加强笔力,可问题是 什么都不能过了。余华的排比不只限于句子,而是成段成段的,一件事出现了,非要在后面跟一件相似的事,而且用笔均匀,分不出轻重。也许余华太专注于煽情了。余华曾说,写小说越成熟越不需要技巧。可《兄弟》里技巧的 运用,又是那么的刻意。读到后来,我几乎能猜出余华要怎么写,这很没劲,这些篇幅我是一扫而过的。

《兄弟》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全书二十多篇中,单读哪篇都很好,绝对是优秀的,个别地方称的上伟大。可就是连起来看,让人反感。有点象书中的“大白兔奶糖”,吃第一颗,香甜无比。如果一下把一袋的糖都吃进去,就只有难受。

总的来说,《兄弟》这部作品比起余华以前的,比如《活着》,差了很远。在余华沉寂十年后,写出了这样另人失望的作品,我想只能有两点解释:一个是余华的文笔的确不如 以前,一个是商业化的文坛,让余华耐不住寂寞,将尚不成熟还需要修改的作品提前发了出来。我一直喜欢余华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