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书,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令人费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查阅!
百年孤独读后感1
记不清,是第几次看《百年孤独》了,可能有三次,以前不理解“孤独”,或是没时机去感受“孤独”,也可以说是没心智体会“孤独”。从一个人的“孤独”到一个民族的“孤独”,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洲的“孤独”,从一个人到一亿人的“孤独”,从一天到一百年的“孤独”,每一个“孤独”都不一样,每一个“孤独”都值得去理解,面对反复上演的历史故事,是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孤独”,也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看到的“孤独”。
每一本名著,都有一个情绪的入口,当读者模糊感知这类情绪入口时,看书时会有真相大白的感觉,因为人心相通,作者是人群里的敏锐感知者,能写出共同的思绪与情感,将读者从徘徊的情绪入口,带入一片开阔平原,让读者感知到陌生又完整的情绪,而不用独自做困兽之斗,即便平原后面还有山丘,即便收获的可能是“孤独”,这是名著值得重复看的缘由,越过一座山丘,是《百年孤独》的收获。
就个人而言,年初看了《现代拉丁美洲》,这是一本介绍拉丁美洲历史发展的学术著作,讲的都是真事真历史,是关于5.8亿拉美人的千年孤独,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的玛雅人到16世纪消失的印加帝国,从土著、殖民、独立、混血、民主、战争,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人与政治、新生与死亡、进步与荒谬、伟大与残酷、爱与孤独。这书描述的主要事件,让人联想到背后无数的人和情绪。这书可能很好的牵连了一个再次读《百年孤独》的情绪入口,也有可能是已有的情绪引导自己去看这类书。
说完题外话,回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不敢说看懂多少,只是试图说看到了什么,或者通过《百年孤独》感知和思考到什么,或试图看清让人迷惑的“孤独”,或明白拒绝与回避“孤独”的枉然,或理解每个人“孤独”的真切与通感,或看到历史的反复与群体的无知,或看懂政治和战争的荒谬,或看到发展与文明的冲突。希望见孤独而不惧,见荒诞而不惊,见百年如水流逝,愿时间不再反复。
《百年孤独》的“上校家族”在百年间的盛衰荣辱,是一段拉丁美洲民族的浓缩历史,现在的拉丁美洲是在近代几百年逐渐形成的,将通过复述书中“上校家族”的人物和故事,试图看到拉丁美洲的历史境遇,拆分这数百年的历史,以安抚书中绕梁三日的“孤独”。将以上校为中心,讲述上校的父亲,上校的母亲,上校本人,上校的妻儿,每一段配一个小标题。
一、上校的父亲:当农业面对工业,不只是降维打击。
上校的父亲,就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简称“布恩迪亚”),带着一群年轻人离开故土,向着入海口迁徙,在一处原始森林里建立了“马孔多村”,就是这个和“地球村”齐名的魔幻村。布恩迪亚是因被人嘲笑老婆是处女,为了尊严(后来上校也因此发动战争)在决斗中把对方杀死了,为了躲避死者的阴魂不散和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迁移,在这新村庄里布恩迪亚是年轻的族长,指导人民播种、教育小孩、饲养牲畜到修建房屋,马孔多农业和人口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布恩迪亚的个人进取心。
马孔多的建立与成长,在闭塞的内陆时期,是一个完美的农业拓荒和建村典范,但这种宁静的日子并不长久,不久异域的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循着鸟叫声来了,带来了稀奇古怪的发明:冰块、磁铁、望远镜和假牙等,这都是工业文明的科学结晶。一个农业村庄的年轻族长,即便再有雄心和壮志,再聪明与坚韧,当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科学,只剩目瞪口呆和手足无措,随之而来的拉丁文、英文、法文书籍,那不是面对降维打击的冲击,更多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无知。
不管是外界的科学还是文化,村长面对的都是一个十足的溃败,没有任何一个族长或者酋长,个人能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文明的结晶。一个世代务农的天才,和一个民智开放并积累成长的凡人相对比,天才的局限和凡人的聪敏,他们其实对比的不是智商,而是先辈数百年的愚昧与智慧,一个是永恒的地平线,一个是不断上扬的学习曲线。沮丧的年轻布恩迪亚族长,面对眼前的荒唐与远方的文明,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再次迁徙,迁到一个接近科学的异域,但上校的母亲站出来反对,因为门外已经站着二个孩子,“忘了你那些疯狂的新鲜玩意儿,还是管管你的孩子吧”,布恩迪亚没能解开魔咒,是带着困顿而继续“孤独”生存。
布恩迪亚的迁移和英国清教迁北美有点类似,美洲当时还有上亿的原住民,这群人过着最原始的农牧生活,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他们已经在此生活数千年,但是美洲大陆一经发现,在黄金的诱惑下而来的欧洲人,带来了殖民、天花、猎枪与杀戮,土著的弓箭与殖民者的步枪大炮,印加帝国的原始与欧洲的庞大王朝,土著人口必然遭遇急剧下降,所剩不多的土著为躲避瘟疫而向深山迁徙,但离科学的距离又越来越远,同时殖民者和新拉美人在整个大陆遍地开花,科技、农业、工业、文化、艺术、混血,让美洲大陆在几百年完全换了天。这些原始农牧民面对先进的工业殖民者,不只是降维打击,迁移并不能逃避科学,布恩迪亚为了后代,直面无法拒绝的冲击,“孤独”的思索科学的入口阶梯。
二、上校的母亲:伟大的土地,哺育勇敢的人。
上校的母亲,就是书里的乌尔苏拉,虽然身材娇小,但活力充沛又意志坚定,不逊于任何人的勤劳。她丈夫布恩迪亚为了维护尊严,可以与人决斗,她为了维护男人的尊严,可以勇敢的放弃自己的恐惧(怕生个有尾巴的孩子),也没人知道她活了几百岁,最后在她死后不久,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也消失了,就像没有土地的民族,只剩流浪与漂泊。
书里有她很多的小细节与故事,第一个是她制作糖果售卖,养活了全家并大兴土木,从欧洲买入了最时髦的家具与乐器,这些时髦的西洋乐器与娱乐,娱乐生活同时也愚弄了年轻人,上校的二个妹妹就因一个帅气的钢琴师动情,而彼此诅咒。伴随着长辈的简单套用与后辈的误用和荒谬,乌尔苏拉和他丈夫对外界文明的崇拜与向往,有点异曲同工,只不过布恩迪亚更加偏向理论与思辨,而乌尔苏拉更直接的实物与利用,以为买来的欧洲的艺术品与装饰,就能带来文艺复兴与自由爱情,她也没想到带来的是嫉妒与诅咒,一个妹妹完成了编制寿衣的行为艺术,另一个走向私奔的决裂,在新潮观念的冲击下,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冲击,钢琴没带来艺术与审美,爱情与自由也不可能在荒芜之地开花。
第二个是乌尔苏拉在广场组织孙子的独裁,这有真实的阿根廷“五月广场母亲”,就是母亲们集体走出家门,寻找失散和失去控制的儿孙,同时通过集会行为对抗军事独裁与滥用武力。年轻人的热血与暴力,在年迈的祖母面前就成了瞎胡闹,孙辈的横冲直闯与冒失,在上校的母亲眼里都是一个样。
第三个是乌尔苏拉保守三个石雕秘密,这三个石雕里全是金币,是上校在起义过程中有人莫名送来寄存,结果战后一直没人认领,但乌尔苏拉一直在寻找寄存者,并在领死前也没告诉家人金币的埋藏地,后来上校的儿子在家里到处挖都没找到,反而是在一场大雨冲刷后露出了出来。关于金币,历史里印加帝国就是因为全用金子做皇宫装饰,引起西班牙殖民者的垂涎欲滴,更有充足的动力与动机,用尽阴谋去消灭印加帝国,直接原因当然是金币。无处所说的“怀璧其罪”,而拉美的波托西大银矿则是后来被西班牙发掘,成了世界最大的银矿,间接导致清朝的白银帝国通货膨胀到破产,还导致了西班牙和英国的海战,这是拉美真实的历史。没人知道地下埋藏了黄金还是石油,但怎么使用这些资源,则会给子孙带来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委内瑞拉,石油被称为“恶魔的排泄物”,引诱了一群又一群的恶魔,给当地人带来魔咒般的“孤独”。
乌尔苏拉就像这广袤的土地,繁衍和养育了一切的生灵,包容了无数的冲突与动荡,默默承受着周而复始的苦难与罪恶。但同时无法回避的是原始的淳朴与勤劳,并不能根本改变后代的落后与愚昧。没有繁衍根本就没有故事可言,但如果没有改变与进步,生命的繁衍,未必不是一个循环的“孤独”。
三、上校:自尊与反抗,革命与理想。
要说百年孤独的知名人物,想必就是这个奥雷里亚诺上校,为了父辈创建的马孔多的权利,拒绝刷政府统一的颜色,为了维护自由的选择,毅然加入了“自由党”,并带领建村元老的后辈参加了内战,上校在战争中屡战屡败,革命没有成功,他也被迫在合议上签了字,也拒绝了保守派政府的授勋。结果战后老兵待遇没解决,他想再次发动起义时,已无人响应,而他的十几个私生子却一个一个被赶尽杀绝。上校最后在家里闭门不出,重复的制作小金鱼,了却残生,反抗与战争并没有给他找到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此刻的他像极了父亲,不得不步入无法拒绝的“孤独”之路。
为了自尊,或者说为了自由,谁都有理由反抗,上校既有点像不断发动游击战的卡斯特罗,只不过最后古巴成功的反抗了独裁,抵挡住了美国的入侵,一定程度的保住了革命果实,这过程脱离不了外界的支持。同时上校又有点像切·格瓦拉,狂热的理想主义和大拉美主义,对整个拉美都怀有责任与义务,同时受到独裁者与大国集团的谋杀,格瓦拉就是在为拉美革命的游击战中,被美国和当地独裁者联合绞杀,像极了上校被追杀的十几个私生子。
理想主义者的敌人,总是能很好的相互勾结,重商主义是理想主义者的敌人之一,独裁是理想主义者的敌人之一,垄断集团是理想主义者的敌人之一,因理想主义者的崇高道德,是对重商主义的人格鄙视,是对独裁的良心谴责,是对垄断的釜底抽薪,而面对理想主义的自尊与反抗,敌人总是轻易就集合并完成勾兑与收买,此间冲突与矛盾,不可调和。
书中有反思上校为“自由党”而战,是因为不懂得爱,这个有趣的话题,当一个对“不公”无法消解的人,最容易诉诸对抗,只不过有的人是将情绪倾泻弱者,有的人选择向更强者冲锋,还有一部分是直接怂发起者,分别像阿Q、唐吉坷德与上校,上校为了自由而发动战争,像他父亲为了自尊而决斗,都是有的放矢的一对一对抗,即便上校面对的是军事独裁与商业垄断,上校没有畏惧与退缩,但上校选择诉诸武力对抗之河,就不可能再走入依靠文艺教化的另一条河,这是一条鲁迅与马尔克斯的河,他们同样也是在反抗不公,同样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同样对这块土地的人爱得深沉,只不过他们对暴力有深刻的怀疑,只不过上校只会用枪,而文学却可以循循善诱,从看到、写出到直面“孤独”,理解后才有机会化解“孤独”。
四、上校的妻儿:神话与传统
上校年轻的妻子蕾梅黛丝死后,被家族后辈供奉起来,到后来被神化到与长眠灯相伴,有点像的先知或圣母,生前确实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品质和事迹,但在某种组织需要后,慢慢被虚构和神化,这能起到一定的劝导与教化作用,但在一些核心文化与价值观认同上,这些外来的习俗或宗教,未必能念出一本有用的经,就好比马孔村广场上的堂面对暴力,与民众一样的束手无措与漠视,在残酷靠腰面前二者是相得益彰,宗教信仰与民众的关系同样貌合神离,信仰亦无处生根,神不足以拯救世人。
上校的孙辈阿尔卡蒂奥,领导了香蕉公司的工人罢工,却遭受三千人被屠,当政府还在不停追缴逃亡者时,村民已经淡忘了那个血色的黄昏,阿尔卡蒂奥无法消解三千人的消失,但又无力阻断联合政府的暴力收割,他还能意欲何为?只剩归隐书房,潜心钻研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留下的黄皮纸,在“孤独”中找寻一丝先祖的安宁。
上校的孙媳费尔南达,来自古老的贵族后裔,带来了贵族的繁文缛节,带来了故步自封,后来女儿被送入修道院,儿子也成了假道士,小外孙被拘禁在屋内,当了吉普赛人梅尔吉亚德斯文献的密码:“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时,结束了这家族离奇的“孤独”故事。
五、其他:香蕉、铁路、行刑队
香蕉是拉美近代殖民地的见证者,也是重商主义与奴役的共犯,在历史的砂砾里,成千上万的人在香蕉园或橡胶园里度过一生,很多人从未被允许走出种植园,这种无言的寂静,是无处诉说的“孤独”,更是人心深处无以言表的“幽暗”。
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开端,但铁路若不能延长文明的深度,不能促进道德的提高,那跑得快的火车带来的是更迅速的统治与行刑队,人民在集团利益面前,不如一片香蕉有价值,生活可能还不如种植园的农奴,因为至少在种植园里还有自然熟透的香蕉,而火车下的现代商业帝国里,容不下一丁点原生灵魂的自由气息,因为强大的控制器能察觉任何的一丝反抗基因,就像外人无从发现货箱的是三千具尸体还是三千捆香蕉,因为系统可以屏蔽货箱周边所有视线,包括屏蔽“孤独”。
六、最后来个题外话:《千年沉默:亚洲村的小道消息》
想拉美之外的人看《百年孤独》,会带有一丝局外人的寡淡,因为拉美的故事、魔幻与孤独,他们自己更能切身体会,而作为局外人的反思,更多会参照本民族的故事,从而对历史品出另一番“孤独”或“沉默”。
就比如现在,假设这有一本故事书,叫《千年沉默:亚洲村的小道消息》,将中印日韩越都写进来,将过往千年里的牵连与历史,写成一个在“亚洲村”的魔幻现实故事,其中基调是“沉默”,从1125年的北宋灭亡,到现在九百多年里,多少的朝代与人民,都消失在沉默的历史里,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同时期的西方相比,英国在1215年就订立了《大宪章》,到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他们一步一步走出了人类辉煌,而整个亚洲都却不断重复低到尘埃。
比如印度历经蒙古人入侵到英国人殖民,本是佛教发源和昌盛之地,却从佛教的众生平等,离奇的发展出历史倒退的种姓制度,几亿人被几千万人的英国长期殖民,这片土地的故事就足够写一部魔幻现实小说。而韩国和日本,从汉城改名字和古日文是汉字,随处可见以前的中华影响,但近代没人能抗拒西方的影响,重商主义的自我加速,促进了西方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同时影响着整个亚洲的发展,其中走得快的日韩近代早已领先中国,而印度曾经的佛教有力促进了中国的隋唐盛世,现在中国在西方的影响下的强势,又反过去促进印度的信仰变化,并可能在亚洲又开始发挥曾经的影响。西方文明在重商主义下的扩张下,才打破了亚洲各国的暗淡,这数以亿的人民才有机会看到曾经的愚昧,但尚未步入新阶梯的人却已在嘲讽西方的局限。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如果不是结尾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出了那个有着猪尾巴的兼具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终结者,这百年孤独还会继续延续地滚动下去,直到下一个世纪的孤独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来。
孤独的结尾正如孤独的开始一般巧妙,从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的恐惧开始,从尽情欢愉的不伦之恋生出的猪尾巴结束,尾巴头尾巴尾连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纪。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扎根马孔多的孤独,到奥雷里亚诺不胜神话的孤独小金鱼,到阿玛兰坛守望着自己处女之身的孤独缝纫机,继而乌尔苏拉持家有道百年飘摇的孤独,还有老仆人一言不发地收拾到一言不发离开的孤独,还有梅尔基亚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写下的还未被揭示的预言的孤独,还有那些各个角落欢愉或沮丧的孤独身影。孤独千奇百怪,理由万千不同,没有谁的孤独谁更优谁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无奈和本质孤独本性的膨胀发展。
感觉读完脑中倍感混乱,理不清任何一条线索可以充当这本书的主线。刚以为这是主要人物的时候他就不合时宜地死了,刚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马上就要消失的任务却又苟活了百年看尽了无奈享透的孤独,刚以为读懂了这部分的孤独却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独人物带着更巧妙的孤独故事窜出。最后,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独也带着诙谐带着奇妙带着荒诞带着沉重的孤独感走向了飓风的终结。
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或许是爱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爱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
孤独教会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们阅读、思考、龃龉独行,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和短暂,把握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或许更多的,孤独会为我们带来一种不易察觉的、微妙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使孤独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孤独是每个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孤独会让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对世界与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伤口感受冷风的流向,孤独的痛苦能让人在虚幻的一生中感受锋锐如刀的真切。当这种敏感成为习惯,孤独也将不再是痛苦的来源,它是人存在的证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实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来,人最大的快感不来源于感官,甚至也不来源于精神,它源于“活着”,纯粹而清醒地活着。
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独的真身。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起源。为了寻找活着的可能,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活着,一个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运的规划忙碌。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悲剧。
书的内容如果除去荒诞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断飘荡又不断思考的魂魄,除去埋于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币,除去放荡不羁的乱伦恋和纵情声色的放纵外,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家族从开始、到壮大、到完结的故事。如此看,很简单却也很无趣的。里头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独形式,还有没有伤感的离亡和没有快乐的出生,当然还有放纵却不觉有违道德的情爱纵欲。
如果还有,就是马孔多变化的历史。从二十一对夫妻披荆斩棘穿越大沼泽之地,试图发现东之大海,却最后绝望地放弃梦想驻扎在这片离大海只剩两天路程的不可思议有着西班牙大航舰的着魔丛林之地。然后扎根,繁荣,跟带来飞毯、魔冰、巨人、炼金术的吉普赛人交流,却不知道走两天路去发现一个什么都有的城镇。当然,最美好的阶段就是完全断绝联系的、唯有和吉普赛人交换惊喜的美好村落。可是,乌尔苏拉发现了路带来了商队后,也带来了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战争,带了铁路,带来的家族的繁荣,也带来的垄断,带来了死亡和压迫,带来过期待,带来过时髦和迷醉,却不论带来什么都挡不住孤独的滋生和扩散,一如在那个最初的夜晚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一样,让每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好受过。
噢,除了那个小仙女一样的智慧的蕾梅黛丝,会一丝不挂的出现在受惊且痴沦的异乡人面前,会不守繁文缛节地自由自在,会预言偷看洗澡的人随后的死亡,更神奇的是,会带着一床天鹅绒的真丝白被如天使一样地飞走在人们的希望和永远的记忆里。唯一一个不守孤单感传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远带着最亘古的美丽和最高远的智慧离开了这个一开始就不属于她的百年孤独之地爱。
说完了她,说完了这份无法描绘的美丽,这个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说不尽的孤独。我也在不经意、不情愿之间比对了他们的孤独,也认识了自己的孤独并非无由的作态,也并不无奈的悲哀,始终相形见绌,相形有愧,相比难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甚至马尔克斯本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独的快感。在二十多万字中,出现最少的,是眼泪;出现最多的,是希望与欢乐。在孤独中,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着”所需要的一切,他们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却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难以企及的程度——看透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们不满足于ròu tǐ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独立的快感,追逐一种自身与世界的微妙平衡。对于他们中的每个人而言,世界或许简单之至,或许复杂至极,却都无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体,因为存在,所以孤独。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uhougan/10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