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左传读后感1500字范文

左传读后感1500字范文



左传读后感1500字范文

《左传》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纪实文学,真实性和准确性颇高,神奇的是文学水准也非常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左传读后感,欢迎查阅!

左传读后感1

《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

“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们的悲哀是时代给予的。孔子也为赵盾可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触。_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难道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一直存在,甚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将我们新吸收的外来知识摧毁,只余下当时的激动或新奇。若从狭义上来说,这种文化在今天“拿来主义”的大潮下,已沦为一种工具。

文化同科学技术一样需要进化。中国社会的确需要寻根,需要溯本,但这绝非简单的回归传统。

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困境与过去不同。古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而今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的孤独感、空虚感,他的压抑并不是传统的那一套所能够缓解的。

重塑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价值体系应当是一种关心个体生存状况的思想,它应当是一种给与人应对苦难的力量和信仰。当人们心怀一种信仰时,尽管无法改变世界,但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怀揣春秋大义,《左传》中这些可敬可爱的史官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时代添上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或者单纯的感动。

左传读后感2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读后感3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历史著作,也称为《春秋左氏传》和《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德国鲁史家左丘明所撰,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陆(公元前468年)衰落近300年的历史。

《左传》记载了周皇室的衰落,群臣争霸,以及各种礼仪、规章、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立法碑文、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和谚语等。这是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一把钥匙。

从历史价值的角度看,《左传》代表了前人史学的最高成就,确立了编年史书籍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它擅长技术战和刻画人物。书中的文字简洁生动,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传》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庄公以一种著名的方式出生。他的母亲江女士非常不喜欢他,因为他在出生时难产,而他的弟弟段,是非常有才华和爱他的母亲。作为长子,穆圣被封为王子。后来,江夫人和段密谋造反,但是起义失败了,段被处死。段死后,他下令将母亲迁到英迪安置,并发出毒誓:“不如黄泉,永不相见。”在英固有一个叫英树考的地方官员。他非常诚实。当他看到郑庄公开车送他的母亲到英迪,他说:“虽然母亲不像母亲,儿子能不像儿子吗?”应叔叔提出:挖一条很深的路到黄河,在里面建一座房子,欢迎江太太先住在房子里,然后在房子里迎接母子俩。这不是黄河会议吗?母亲和儿子在隧道里痛哭,像以前一样和好了。庄公的这份孝心深深打动了我。

我记得有一次我没有完成作业,晚上出去玩了。我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我说我完成了,但是我没有交。最后,我妈妈打了我几下,我很生气。我被锁在房间里,拒绝再出来,心想:我再也不会和妈妈说话,甚至打我。妈妈和爸爸一直在外面敲门,但我从来没有打开过门。我一直在晚上看书,我没有睡觉。是《左传》中的这个故事感染了我。我认为我这样做是错误的。第二天我向妈妈道歉,妈妈原谅了我!

将来,我们应该好好孝敬父母,打他们的背,洗他们的脚,拖地板,做一个好学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