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读后感

复活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

复活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



复活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

就在不久前,我的姐姐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复活读后感,欢迎查阅!

复活读后感1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讨论了几个问题:人要怎样才算有意义的活着,才算不虚度一生?为什么人们不能互相理解呢?为什么人天生不平等?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受苦,还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呢?为什么土地私有,农奴们拼命干活也无法养活自己呢?为什么有的人靠压迫别人过活,却毫无羞耻心呢?为什么有的人依靠法律,能合情合理的虐待他人?是否人们真的有权力惩罚他人?

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复活之旅为线索,反映了当时沙俄社会现状,探讨如何拯救大众,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若想人人不受苦,幸福快乐的生活,唯有遵从上帝的教诲,把自己视为上帝的羔羊,相亲相爱的生活。这个观点我们中国人是不能苟同的,我们相信祖先,相信自己,但并不相信神明会使我们得到幸福。

托尔斯泰是个大文豪,但他在这方面的思想认知未免有些软弱。

但《复活》这本书还是很了不起的,它不仅仅是反映了很多俄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更多的是讨论了共性的人类存在问题。在读这本书前,我从没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们是否有权惩罚另一个人呢?

在看这本书前,我的观点非常简单明了,犯罪应抵罪,伤害他人应该受到惩罚。看这本书后,我还是这个观点,但它让我想到了一些没想到的问题。

首先,是什么赋予一些人惩罚另一些人的权力呢?在中国古代,是礼法、皇权,在现代,是法律。

这个公平吗?未必。平等吗?也未必。我们都知道,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有统治者就有被统治者,有被统治者就有被压迫者。没有真正平等、公正的法律,也就是说,惩罚他人的机制并不完善合理。统治者是如何成为统治者的呢?想也知道不会是靠公平正义希望,当他们翻身成为统治者后,就颁布法律,禁止其他人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或者说,法律以大众的利益为准,那么为了大众的利益侵犯少数派的利益,正确吗?这是个逻辑上的难题。

举个例子,在以前,女子适婚年龄仍不结婚是违法,很多时候还要坐牢,这就是为了大众利益牺牲了少数利益。对吗?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对的,但在当时,是社会的需求。

其次,人人平等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么伤害他人必定是罪。伤害无辜的人是罪,伤害有罪的人依然是罪。有罪的人受到惩罚,那么惩罚他的人就有罪,为了让有罪的人受到惩罚,而让本来无罪的人变得有罪。这个合适吗?

或许有人说,审判机关等不过是履行了他们的职责,只有高尚,哪有有罪一说。但看托尔斯泰怎么说。

“首先,要让他们相信世界上有一种叫政府公职的工作,从事这种工作可以把其他人当成物品一样看待,不需要和他们保持人与人之间亲如手足的关系;其次,要那些担任政府公职的人结成一帮,这样无论他们对待别人的后果如何怎样,都不必由某一个人单独承担责任。”

是不是特别贴切?不管怎样,伤害他人都要对自己心灵造成损伤,凭借公职人员而理所当然的取得这种权力的话,恐怕会造成心灵的不平等。

最后,我们对有罪的人做出处罚,能够遏止罪恶现象的发生,或能令犯罪者痛改前非吗?前一个答案毫无疑问的“NO”,后一个答案我们还在探索中。

那么,既然法律、政府都无法相信,有什么应该是公信的、被所有人奉为真理的吗?托尔斯泰说是上帝,我不认同。

复活读后感2

寒假最后一天,看完了托尔斯的《复活》,这本书拖了好久才看完,这不得不让我反思。不能只归因于假期看会计,看考研书多了,所以留给课外书的时间少了,最关键的还是目前自己看书还停留在追求情节吸引度上,对很多深层次内涵的东西感到乏味,而这些才是最纯正的营养。这本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是我目前理解不了的,就目前可以理解的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论理解的对错与否,就当记录思考的过程吧。

雨果和托尔斯泰都是大家中的大家,雨果的作品更有法国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内容情节丰富,所以《悲惨世界》才会让我痴迷到上课差点叫出声来,而托尔斯泰更像是处在大气层之上,从一个至高点上俯视世界,把提炼出的最精华的点插放到不丰富的情节中,虽然故事不跌宕起伏,但其中的思想力量太强大,每个情节每句话都值得仔细精读。

这本书,我只抓住了涅赫柳多夫与马斯洛娃这两个人的主线,对其他内容没有读进去,但还是有很多点引发了我的思考,下面依次谈一下。涅赫柳多夫和马斯洛娃两个人在互相帮助下互相救赎。涅从踏上军旅后的奢淫到那场审判后的觉醒,从此走上了救赎他人同时救赎自己灵魂的路程;马斯洛娃也由被生活残害堕落到最终选择了宽恕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人一旦坠入深渊,便很难再走出来。处在堕落边缘的人,或挣脱,或自己在矛盾中纠结,亦或和过去的自己彻底断绝,变成享乐当下不再思考的人,因为这时多余的思考会让自己处在矛盾中,从而感到更加难受,这是堕落的人不想体验的。慢慢的他们会习惯这种生活,会用很多理由、借口来支撑当前生活的意义,直到“借口”不再是借口,而是成为真的相信。此时他们会再次思考,而这时思考的不会再让他们感到矛盾和纠结,因为此时他们进入到堕落的强化阶段,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在罪恶的世界里继续下去。这时,这个人就完全变了。可幸的是,涅和马两个人都没有沦陷腐化到第二阶段去,他们仍畏惧回望过去。是啊,只要还有良心的前后对比,还有所畏惧,就还有希望。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军队生活让涅内心疯魔、兽性的特性占了上风,完全压倒了正面精神上的自己,因为遇见了马斯洛娃,他才开始慢慢复活,而马斯洛娃也因遇到涅开始转变。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很多诱惑,有时恶占了上风,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时一定要积极寻找光明,一定要努力让自己苏醒过来。

通常人们会认为盗贼、凶手、暗探、妓女这些人会以自己行业为耻。正如上段所写,其实实际上完全相反。对彻底沦陷的人来说,不论他们的行业多么不正当,大部分人他们的内心是对自己所做的持认同态度的,因为情绪和行为的统一构成了“合理存在”。即便这个人所做的恶透了,实在找不出支持的理由,他还可以把这一切归咎到出身不幸、环境等外在因素上。因此,之所以我们会认为他们会像我们看待他们一样看待自己,无非是因为我们处在局外罢了。强盗夸耀他们的财富也就是认同掠夺;军官夸耀他们的胜利也就是认同屠杀,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之所以没有看出这些人生活概念的反常,也没有看出他们为了替自己辩护而颠倒了善与恶,是因为具有这种反常概念的人们的圈子比较大,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就十分可怕。如果这个圈子在时间上无限扩大,在空间上扩大到国家,那就不难理解军国主义国家的恬不知耻和以暴力屠杀为荣的反人性人格,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存在合理性的,并且合理性足够支撑他们去做甚至是去信仰。从个人角度出发看,如果一个人出生就处在这种圈子里并受其荼毒,那该多么可怕。我们每个人都受家庭和社会这样或大或小圈子,或大或小思想习气的影响,只是潜移默化到自己很难发现,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开拓视野,见贤思其,不要听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多了解多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力,同时不断反省发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毒瘤”,通过改进让自己身心更加健康。

给我带来思考最多的一段情节是涅决定将土地发给农民,以此减轻地主对他们的压榨,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但农民们并不领情,涅的施恩甚至受到愚昧农民的质疑。人民处于一种自危状态下时,会敌对一切哪怕是善意的救助,在他们思维里,只相信自己和当前可触及的,将现在的生活当成救命稻草死死抓住不放,哪怕救生艇已经开到他面前。因此,农民宁愿继续如今的困苦生活,也不愿做任何改变,哪怕这种改变是好的,他们怕一点点小的变动会让他们连现在的生活也失去,陷入万劫不复。或者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生活的困难性,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贫穷使他们没有了辨别能力,他们早已不敢奢望美好生活并且说服自己要满足当下,这就像所谓的“奴性”。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思想双重性的体现,思想可以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拯救一个人。

复活读后感3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思想的结晶,是他文学艺术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读了这部小说,深为其细腻的手法,锋利的笔触所震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上流社会的公爵,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正是曾经被他诱奸的一个姑娘,并造成她怀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将她扫地出门。玛丝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婴院的途中死掉,从此她逐步坠入堕落的深渊,落入妓院过起了淫荡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聂赫留朵夫逐渐发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玛丝洛娃同时也是为自己减轻罪行的艰辛之路,就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都得以复活。

然而出自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之手的作品绝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惨曲折的爱情故事。《复活》花费了他从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心已经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当时社会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复活》一书是借托两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正反映被欺压的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乱的上层社会和官场。

托尔斯泰笔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平民女子,是俄国社会中最为普通的一员。一开始她是一个天真纯洁活泼开朗的少女,结果遇上上层社会的聂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抛弃,被赶出家门接着沦落为妓女,最后又受人诬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审员的误判、法官的不负责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亚服苦役。这一系列的打击,经历的种种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上层社会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和官僚主义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但是整个过程中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贵的善良,她关心监狱中受尽折磨的无辜的人们,并要求聂赫留朵夫去帮助他们早日离开监狱。并且在发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之后也从心底里原谅了他。最后从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复活。这些也代表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我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书,千万不能忘了他的细腻,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不可以一掠而过的,不然你会损失很多。其中,当玛丝洛娃作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时,她对路人的轻蔑目光毫不在乎,可是当一个买煤的乡下人走到她身旁,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戈比时,她却脸红的低下头去。这个羞涩的表情像一束光芒,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她的灵魂,露出她纯洁的天性。这处伏笔预示她的灵魂必将复活。我认为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怀之情。

再说说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说中的经历比玛丝洛娃更为复杂。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题深刻形象。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艰难途中,他游荡在各种官员之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官僚以权压人的荒诞行为和有钱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还走访玛丝洛娃的家乡,看到他从未看见过的触目惊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讨的妇女……此时,他又唤起了少年时代的灵魂,坚定地站在了农民的立场上,决心将农民的土地还给农民,这件事在上流社会中引起了如同暴风雨般的强烈争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