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空头》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大空头》读后感1
迈克尔·刘易斯,有着华尔街从业经历的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的成名之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是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文化的经典名作,2010年的《大空头》延续了刘易斯的一贯风格,同样是描述华尔街“小人物”成功的纪实文学,大胆质疑、抓住漏洞、全力击打、获得胜利,激发人们对资本主义金融文化的反思,高踞年度全美商业图书各大畅销榜首。
这些“小人物”主要指:三家小型对冲基金的管理人,迈克尔·巴里,斯蒂夫·艾斯曼,查理·莱德利和他的伙伴加米·麦,以及德意志银行的债券销售员格雷格·李普曼。美国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华尔街的各大交易所不停追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规模,但这一小群人发现了其中的经济学悖论,并对此穷追不舍。他们的调查方式和数据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答案都是:次贷市场的狂热扩张即将到顶,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场空前的大崩溃,因此他们都选择了——做空。
这个过程,与其说巴里等人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说,华尔街“精英”们的盲目更让人惊讶。“怎么可能?绝不可能!”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巴里等人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并不是绝密文档,几乎每个华尔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种问题。艾斯曼对标准普尔公司的销售代表提问:“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会对抵押贷款违约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位代表居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们采用的地产市场模型根本不接受负增长。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上涨、不可下跌的。这是一个常识,人人都知道,华尔街人士更不可能不知道。当大多数人抱着侥幸心理,以“皇帝的新衣”的态度对待次贷市场的时候,“草根”巴里们就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眼看破了市场真正的面目,并且动手戳破了气泡,所以,他们赢了!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你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眼睛所及,这个时候就不要指望眼睛能帮上多少忙。”精英们不仅缺乏想象力,并且长期在安逸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维。华尔街从来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在大众眼里,金融精英是聪明、敏捷,可以快速应对突发状况的大人物,但这场危机无情地剥下了他们闪亮的外衣,裸呈出内在的苍白、软弱、保守,以及贪婪。他们按照制定的模型办事,想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有序且连续的过程,但是,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会发生变化;他们按照评级机构的报告分析,却忘记了长久的合作和利益勾连,早就稀释了这些评级报告的权威性,漂亮的账面信息掩盖了背后隐藏的危险。
这场金融风暴的祸端,和美联储在格林斯潘时代实施的低息贷款政策有关。无保障收入者可以轻易通过贷款政策获得多处房产,各大银行、金融公司对于账面利润的盲目追求,次贷市场、债券及其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都让身处市场漩涡的华尔街人渐渐迷失,甚至连专业人士都不清楚那些复杂的债券的内涵,更勿论洞察其中隐藏的危险。鲜花着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线之隔。豪伊·许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最终以90亿美元的巨亏,刷新了华尔街历史记录。为什么一个席位就能亏掉90亿?为什么整个公司都没有人发现许布勒即将犯下的错误?连公司总裁约翰·麦克都回答不了。
金融危机的幽灵依然在世界上空游荡。回望曾经,最让人百思不解的,或许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沉迷于次贷市场的虚假繁荣?《大空头》是一部视角独特、叙事流畅、思考深刻的成功作品。它并非宣扬新的华尔街神话,作者明确指出,巴里等人也有赌博、投机的动机,他们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市场的规律。本书不仅揭示了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更阐明了在群体无意识的氛围里,保持个人自由意志和清醒认知,多么重要!
如转载,请联系本人。见豆瓣主页联系方式。
《大空头》读后感2
华尔街的谎言与阴谋
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看出了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最终赚得丰厚利润。华尔街,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街道。然而,这条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的街区却充满着梦想和奇迹,还有诡谲多变的欺诈与谎言。在《大空头》中,著名金融专家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以华尔街小人物的生活切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次贷市场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投资者等为了自身利益,“玩弄投资者于鼓掌之中”。
《大空头》读后感3
19 在工资不增长的情况下,怎么能让穷人感到富有?答案是:向他们提供低廉的贷款。
24 如果要从零开始着手建立监管机构,那么最好把这个机构设计成保护中低收入者的模式,因为他们被欺骗的概率太高了。
63 房地产泡沫正在被抵押贷款放款人的非理性行为吹的越来越大。他们正在不断放松信贷要求……即使是前所未有的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信贷,都不可能把(住房)市场推的更高了。结果很可能是美国住宅地产价格轻而易举地下跌50%……如果人们相信价格不会再上涨,大量在当前价格上产生出来的(住房)需求就会消失。其间接损失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情况严重。
111 公司的文化变了……职员们的恐惧程度非常高……不敢谈论有可能惹到他的事情……我们彼此之间的争议和讨论都看不到了。
113 他们的愚昧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是,……整个金融体系都以他们的无知作为前提,而且为此给他们回报。
114 这场灾难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却只有十几个投资者注意到了。
140 乡土观念对于现代精神生活来说是一个共性的特征,没有人试图对它加以整合。但如果你要跨市场配置资本的话,这部分人的大局意识和全球观念恰恰是你所需要的。
147 华尔街所使用的为价值上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模型,想当然的把世界看成一个有序且连续的过程。但是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通常是偶然的。
151 他们认为人类和市场一样,倾向于低估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对现实生活中灾难出现的概率保持着警惕……人们也会低估这类因素,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不希望遇到这些错误。
154 按照设计,亏损不是大问题。亏损是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亏损的次数比赚钱的次数多,但他们的亏损,即期权的成本,与他们的收益比起来却小得可以忽略。
159 2006年6月份的时候,美国首次出现全国性的住房价格下跌。到11月29日,次债价格指数(ABX)将首次出现缺口。借款人将无法支付足够的利息去赔付最危险的次债。
168 康沃尔公司对内部认为造成对对复杂性没有太大兴趣。如果你怀疑整个市场都将灰飞烟没,那么花费大量时间去找出最好的次债就是愚蠢的行为。
196 评级机构的员工非常像政府人员。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在债券市场中的权力比任何人都大,但是以个体来看,他们却什么都不是。
198 这个行业的绝大数人都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因此看不到他们制造出来的风险……傻子比骗子多,骗子的地位往往更高。
204 2007年1月31日,一只公开交易的3B级次债价格指数出现了下跌。
209 华尔街在支撑这些担保债务权证产品的价格,以便把损失转移到那些对他们深信不疑的投资人身上,或者从这个正在腐烂的市场上赚回最后的几十亿美元。
211 2007年2月8日,汇丰银行用一个声明重重地打击了市场:其次级抵押贷款组合出现了令人震惊的亏损。
220 把你的模型扔进垃圾桶里。所有的模型都是向后看的,这些模型对这个世界将要变成什么样子无法给出任何建议。
247 2007年6月29日……这是他们第一次精确地调整我们的标价,……因为他们也要加入这次交易了。高盛加入巴里交易的时刻,也是市场反转的时刻。
268 他们没有撒谎,他们真的是没有理解次债权证的本质。……次债之间的相关性不是30%,而是100%。当其中一只崩溃的时候,其他所有债券都会随之崩溃。
273 2007年8月1日,股票持有人就贝尔斯登对冲基金的暴跌问题,提起了他们针对贝尔斯登的首次诉讼。
288 2008年3月14日,贝尔斯登的次级对冲基金破产了。(当日股价暴跌53%)
296 到星期一(2008年3月17日),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摩根大通。
308 2008年的10月初,在美国政府介入并表示将实质性地吸收金融系统内的所有亏损,以防止任何华尔街大公司倒闭的时候,巴里首次开始买入股票。刺激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胀。
320-322 华尔街的首席执行官没有能力控制他公司内部出现的疯狂金融创新……他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非常简单,双方都贪婪。……而问题出在激励机制上……如果他们不需要做出聪明的决策,如果他们做出愚蠢的决策也能很富有,那么人们做出聪明决策的概率会有多大。
324 没有一家由员工自己所有的投资银行会将财务杠杆比率放大到35:1,或者购买并持有500亿美元的夹层担保债务权证产品。
《大空头》读后感4
金融术语就不再赘述,想当年我还翻译过雷曼关于CDO和合成CDO的文章,赚些零花钱,现在想来恍如隔世。还是先说说书中我最钦佩的牛掰人物,迈克尔.巴里。
他最精彩的发言如下:市场上基金经理评估风险的方法非常愚蠢。他们用波动幅度来评估风险。即过去几年间,一只股票或者债券上下波动的情况。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真正的风险是愚蠢的投资决策。富人们中最富有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代表都认为,绝大多数经理人都是很平庸的,比较好的那些经理人能够在低于平均水平的波动情况下,取得平均水平的回报。按照这些人的逻辑,1美元的东西连续3天呈现50美分、60美分、40美分的组合,要低于连续3天50美分的组合。我想说,能够以40美分买入1美元代表的是机遇而不是风险,而且1美元仍然价值1美元。
书上写他得到的待遇是一片沉默,以及独自一人吃午餐,眼巴巴地看着人们在其他桌子旁边快乐的交谈。
其实这个问题我早有困惑。那是来自身边最亲近的观察。我部优秀的前同事,邓湘伟,我叫他湘帅就是如此。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基金每天上下波动几bp,他的基金每天波动几十个bp。同一个版面上,谁会愿意自己投资的基金每天波动这么大呢?而看着自己的基金稳定的小幅上升,我总是暗自里沾沾自喜。但是,反过来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在转债上总是挣不到钱,不仅挣不到钱,还总是小幅亏钱。而他的基金,净值在波动后总是大幅上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uhougan/10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