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德布西森林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德布西森林读后感1
片名让我想到了《挪威的森林》。
除了桂纶镁大露背,Show一下性感,你根本看不到什么。而桂小姐其实也没什么身材性感可以卖弄,人家又不是陈乔恩、杨幂、陈静之类。
这种森林系电影,印象深刻的有《小森林》、《哪啊哪啊神去村》、《瑞士军刀男》、《追捕野蛮人》,甚至还有史提芬·金的《伴我同行》,甚至甚至杜琪峰的《高海拔之恋2》,甚至甚至泰国电影《鬼丈夫》。但这个你不能定义她是艺术片,小清新,爱情片,喜剧片,鬼片……连纪录片都不能。这甚至都不算是电影,只是一段个人影像(导演自己瞎拍的)。嗯,想起大陆曾经有一种散文诗影像,可人家至少在风景影像里还有散文娓娓念来啊。你这个对白没几句的算什么?五言绝句?
德布西森林读后感2
开头就引用了法国作曲家德布西的名言:自然之浩大,总能忠实地反映在我真挚而脆弱的灵魂里。
看到海报上的“走进来,找到自己;走出去,你会不一样”。
所以,故事就简单了。因为陷入痛苦之中(事情很模糊,桂纶镁饰演的主角,因为举报了某人,使得家庭陷入了危机。要么是举报了亲人,要么是因为举报使得亲人受害),所以想死。母亲带着她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理由可能是出于避难躲灾,也可能是纯粹散心)。然后在森林里,主人公尝试自杀,却没有死成,反而是母亲被毒蛇咬死。因为极度悲痛,生命本来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可是在原始的森林里,生存成为本能,生命却成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人,本来就是一个自然的生命,很脆弱,也因此很宝贵。我们活在社会里,似乎被很多外在的价值、荣耀、是非……模糊了这一点,似乎很多东西比生命还重要;然而最终生命却最重要。这就是一种回归。人性的回归。17.8.26
德布西森林读后感3
人,要怎樣才能放棄所有,到森林避世? 電影沒有提及母親女兒名字,每個人都可以是母女隱藏原有身分,拋下金錢名利,於翠綠蒼林捕魚嚼圓形樹葉果腹,不要人的名字,同自然萬物合而為一,家人親屬朋友怎會想到失蹤多天熟人跑到林蔭遁世? 母女為何要用這麼極端方式生活? 她們放棄社會給予位份。然而,她們從家裡帶來的衣物還是脫不了干係。
女兒藍色連身裙是帶動兒子離世的悲痛,藍是天,天本該看顧人,天賦予人足夠自由意志,人可以任意行事,只需知己所為,別傷人害己就盡了人的道,女兒穿的衣物顏色隱藏了上天賜予人的情緒感染,兒子在玩具熊、積木堆裡奔跑,生母不住追逐,她觸不了兒子衫角,兒子說要媽媽陪伴玩樂,媽媽卻以練琴推諉,兒子的請求聽不到了,熊皮毛掀起,經日月累積霉菌滋生, 生黑發臭;小丑臉部鮮豔塗繪亦灰黑暗淡,兒子聲音經玩具口中傳遞,生氣勃勃兒子死去已久,他的音容竟然借埋葬泥土笑意欣欣的死物發出,母親的藍天白雲成為黑天暴雨,她向後直刺刺的倒落池水,藍衣染成了深重濘色,天切斷了她的自由 - 她本該要多花時間照顧兒子,而不是埋首音樂事業。 母親報應來了,她的欣長指頭不再是彈奏德布西的月光奏鳴曲,音符只是榮繞腦子要演奏家時刻回億沈醉事業忽略兒子的催命曲,她那靈敏蔥指不再敲打琴鍵,而是削木生火、倚石擦衣,法國作曲家德布西倡導的「自然之浩大,總能忠實地反映在我真摯而脆弱的靈魂裡。」正是母親的心靈狀態,看不盡,探不透的枝葉覆蓋了女兒的秘密、她閉上眼睛,鼻尖惦了青苔樹木,兒子早夭、丈夫的唯利是圖、撒謊的人世事經嗅著苔蘚植物氣息洗滌了毛燥的心靈,女兒闔上眼簾是她謙卑的把自己交給天地看管,她要學習臣服自然,以往只需在家打開瓦斯爐就能煮飯,她在森林要多花時光用力擦石生火,自然萬物皆有用處,人因為科技便利發達不會重返原始人年代的鑽木起火,人回歸所無,就要同大地合作,只需刻苦耐心,不起眼的石頭枝木皆是生存寶藏。然而,燃燒的新聞紙報導勾起了她的禁果,這是否女兒不聽上天話的罰?
不是啊,女兒先是腸胃不適於小溪嘔吐,她在同一地方掏起混了穢物溪水飲用,人的胃受不了葉子不是植物的錯,是人過往吃好東西的身體還未完好吸收自然珍饈,女兒知錯的用雙手恭敬喝山澗水源混和奶白吐物,這是承認自身的不潔要以敬畏的心吞服肉體放縱的罪;山頭插入一塊地產商招地標啓示,女兒用盡力氣拆除等身木板,這是上天對女兒的試煉,女兒馴服了,她安靜的坐下沈思觀星,她不再閉目集思,星晨、草原皆看守女兒,她只要打開眼睛,不沈痛悲傷,天會好好的供食物水份,頤養天年。 電影是在台北影城看的,晚間場次只有六位觀眾,影片上映不足一周入場人數是少得過份,播映前我忍不住以不好國語問鄰座男士:「不會吧,電影上映只有一星期,為什麼這麼少人看?」他答:「這是小眾電影吧。」 桂綸鎂是台灣影后,她的號召力該不用懷疑,為什麼入場人士少得可憐? 影片播放時,身旁剛好答了疑問男觀眾不耐煩的掃手機,坐在右邊末端男觀眾更於影片將近完時接聽電話,電影節奏緩慢,森林取景,兩名女演員擔當了大半戲份,觀眾要是不慣看這麼慢的片子,就當是感恩祖家還保留了風光明眉景色好了。
凡事總有例外,第四播映廳燈光亮起時,我同右方真心觀賞電影的年輕人聊著,我們認同這是一部人於自然反省己罪的電影,台灣影城林立,電影種類繁多,他們不是能看較靜的片種嗎?當地人為何變成這樣的在看電影時利用手機打發不耐煩?看來電影局要加強教育國民電影禮儀。 差點忘了說,那個談電話男子問大家:「你們明白它說什麼嗎?」 我說:「我回家(旅館)想一想。」 Patrick Chan 寫於11月5日,台北咖啡廳。
德布西森林读后感4
恰巧在看《德布西森林》之前刚刷完《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其中河濑直美对山田的《污秽森林》构想提出犀利评价:你不会以为在标题中随便塞个“森林”就能得奖了吧。其实这句话对《德布西森林》来说也同样适用。
时隔一年回归大荧幕的桂纶镁选择以《德布西森林》重新定位出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去年错失金马影后提名便是最好佐证,虽然仍有不少声音试图为其平反,但在观看完毕之后确实令我产生了生涯低潮的想法。
我们反观同样是金马提名遗珠的余文乐,首先在对剧本的选择上便胜出许多。虽然他在《一念无明》中的表现算不上完美,但作为挑战自我的转型之作,余文乐无疑已实现了突破。
近年来诸如《德布西森林》这般的文艺片在台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无一例外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旧文人思潮”。如果将林嘉欣凭借《百日告别》一举拿下金马影后视为一个节点的话,那么在那之后此类电影已显疲态。当我们认真的审视每一部此类电影,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对着空气的自怨自艾,电影没有情绪支点,观众只会忸怩不堪。这与内地的“伤痛文学”似乎有一种呼应关系,都是作者(导演)把自己视为中心人物的惺惺作态,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似乎可以将其称为“伤痛电影”。
《德布西森林》中大量引用德布西的钢琴曲,并且在片名与开头都对其做出致敬,足以看出导演郭承衢的不凡野心。但在满溢的钢琴曲下导演到底想要传达出怎样的思想,这在剧情的推动下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当剧情越往后推进,我便越加产生出一种“导演不是郭承衢,而是德布西”的错觉。当音乐喧宾夺主成为主角,甚至导演也被音乐的情绪牵着走的时候,这已经不能算是电影的胜利了,这只是音乐的凯旋。
导演在片中不断地切换着大远景和大特写(后半部分尤为明显),试着通过剪辑将人物与环境进行融合,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一味的注重情绪渲染,却全然忘记将完整故事情节进行铺陈展开,在桂纶镁几次歇斯底里的呐喊之后,观众感受到的也只是茫然而已。虽然电影对人物过去有一定的暗射,人物行为中也能体现一二,但如果将所有的猜想全部抛给观众的话,导演想传达的思想是否会在中途瓦解,观众所理解到的是否与导演所想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我们作为观众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文提到余文乐在剧本的选择上胜出桂纶镁的原因。《德布西森林》缺少一部标准电影,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应有的剧情阐释,导演只是自顾自地往作品里强塞入自己的想法,让演员产生“演得过瘾就是挑战”的错觉,最后却只是故步自封。而《一念无明》至少做到了把故事讲通透,在服务剧情与情感的同时让演员自由发挥,从而才迸发出更多可能性。
如果从环境(森林)的角度来进行考量,我们可以从同类型的《鸟类学家》、《丛林法则》中找到一点对比和灵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uhougan/10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