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迹素材在写作中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一起去积累素材吧!他们有着深厚的智慧和远大的抱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名人事迹简介,欢迎阅读!
名人事迹咋写范文 篇1
柴智屏
机会只有三秒钟
她,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三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于是炒了老板鱿鱼,开始游荡帮人写短剧,写电影,只要按时收到钱就好,前路茫茫,她希冀着奇迹发生。
一次机缘巧合,她应聘到电视台一个节目当了编剧。半年后,在一次制作节目时,制作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说了句“不录了”就走了。几十个工作人员全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对她说:“下面的我们自己录吧!”
机会只有三秒钟,三秒钟后,她拿起了制作人丢下的耳机麦克风。那一刻,她清楚地对自己说:“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证明你不仅是一个只会写小剧本的小编剧,还可以是一个掌控全场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开始做执行制作人。当时,像她那个年纪的女生能做制作人,相当罕见。
几年后,这个小女生成了三年获得金钟奖的王牌制作人,接着一手制作了红得一塌糊涂的偶像剧《流星花园》,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说:“机会只有三秒,就是在别人丢下耳机的时候,你能捡起它。”
分析:人们时常抱怨上帝不公,总是眷顾他人而忽略自己。但是当上帝赐予你机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像柴智屏一样在三秒钟之内把握机会?如果没有,不妨先反省下自己,错过花期的花儿不会开放,请珍惜身边的每一次机会。
适用话题:自信、勇气、机会。
名人事迹咋写范文 篇2
丹尼斯·海斯
地球之父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 1970年4月22日 ,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地球之父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分析:英雄不问出处,也不论年龄的大小。年轻的丹尼斯·海斯一心致力于环保事业,持之以恒,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地球日之父”的称号。
适用话题:环保、自然、青年。
名人事迹咋写范文篇3
萨科齐
必须成为总统
法国总统萨科齐, 1955年1月28日 出身于法国巴黎的一个移民家庭,从小就遭受别人的歧视和嘲笑。10岁那年的一天,他骑着自己心爱的山地车在郊外潇洒地穿梭。正当他得意时,几个小孩拦住他,一把夺过他的山地车,猛地摔在地上,还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外来的小崽子,不配骑山地车!”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不是想成为总统,而是我必须成为总统。”
15岁时,因家庭贫困,萨科齐告别了学校。以后的几年间,他放过羊,当过乐队号手,做过泥瓦匠,糖厂工人等。他哭过,泄气过,但从没有退缩过。后来,他通过半工半读考上了巴黎政治学院。结业后,又与校友一起做生意。在生意场上打拼了10年后,他毅然离开,走上了从政之路。
1983年,年仅28岁的萨科齐当选巴黎郊区讷伊市市长,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2007年5月,在法国总统大选中,萨科齐胜出,当选为新一任法国总统。他也终于圆了心中的总统梦。
分析:当一个人用“我必须怎样”来承诺自己的理想时,他的心中就一定蓄积了巨大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念。而这种动力和信念也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适用话题:尊严、改变、困境
名人事迹咋写范文 篇4、 为路上捡到的一张纸片感动,终而成为世界大文豪。他是诞生于美国的一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曾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因为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拥有最多读者群的幽默作家。他就读的学校只是一栋圆木小屋而已,而且到了12岁就不再上学了,这也是他唯一所受过的正式教育。虽然如此,他却获得牛津大学及耶鲁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并和世界各国的一流学者交往。他从著作所获得的收入有数百万元之多,以一枝笔赚这么多钱的作家,除他之外可能别无第二人。他去世后到现在虽已经过数十年,但因版权税、电影版权费及收音机广播权费等,使得他的遗产仍然相当可观。这位作家的本名是沙缪艾尔。克雷门兹,但世人熟知的则是他的笔名——马克·吐温。
他的一生可说就是个大冒险。他生于1835年,那是美国历史上最光彩眩目的时代,出生地是米苏里州靠近密西西比河的乡村,当时距美国火车开始通行仅7年而已,后来登上总统宝座的林肯,在那个时候还打着赤脚、驱赶着牛只从事农耕工作哩!
马克·吐温度过75年多彩多姿的生活后,于1910年告别人间。在他23部作品中,固然也有被世人遗忘的,但《顽童历险记》、《汤姆历险记》这两本书却堪称为永垂不朽的名作,在未来的数百年间,只要世界上有儿童存在,就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很据他自己的经验所写的,在阅读当中,不难发觉他的经验一直生动地跃然于纸上。
马克·吐温出生于米苏里州佛罗里达一栋只有两个房间的狭窄房子里,他童年所住的房子,现在的农夫可能还不屑于当作牛棚或鸡舍使用。他们一家七口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犹如奴隶住处一般的地方。他刚出生时身体非常孱弱,甚至被认为可能熬不过那年冬天;可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他安然地逐渐成长,但却又成为一名令人头痛的问题儿童。根据他母亲的说法,后来出生的六个孩子加起来,都没有他那么会惹麻烦。他最擅长的就是恶作剧,非常不喜欢上学,时常逃学到密西西比河,乘着木筏到遍布于河中的各个神秘小岛去,或者坐在岸边望着密西西比河波涛汹涌的雄伟景观,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他曾有九次几乎溺死在河中的经验,但仍乐此不疲地在河流附近玩印地安人或海盗的游戏,或进入洞穴探险、吃乌龟肉,或乘着木筏顺流而下到离家好远的地方,这些点点滴滴的宝贵经验,终于促成两部不朽名著的诞生。
马克·吐温与生俱有的幽默感承自他的母亲。据说他的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至于母亲,他曾这么形容过:“每当我母亲说出一句极富幽默感的话时,她都会装出一副并不觉得有什么幽默的样子,这种才能在男性来说已不多见,在女性更是绝无仅有。”得自于他母亲的幽默才能,使马克·吐温的演讲几无例外地充满幽默感,因此演讲费也是他收入的一大部分。他母亲的个性相当温和,从未打死过一只苍蝇,如果所养的猫咬死了老鼠,她会对那只猫施以惩罚。有一次,母猫生了好几只小猫,家里实在养不了那么多猫,不得已只好把它们放入水中,让它们溺死,据说为减轻小猫的痛苦,他母亲还特地将水加温,才把它们放进去。
少年时代的马克·吐温非常讨厌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夺取自由的地方,他只想在森林中走动,想到密西西比河边探险,而学校的那栋小木屋却阻碍了他的行动。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逃离学校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领悟到父亲永远不会再回来,对于过去的顽皮任性,深感后悔。他曾说:“我经常反抗父亲,他所说的话我几乎不曾遵从过,一想到这里,即使到今天我仍然会懊悔地流下眼泪。”
母亲看到他这种情况,就安慰他说:“过去的事是再也无法挽回的,现在你父亲什么都不知道了。你如果真的觉得后悔,不如答应我以后绝对??”
“只要不再上学,什么事情我都愿意答应。”马克·吐温哭哭啼啼地说道。
两三天后,母亲就送马克·吐温到印刷厂当学徒,他母亲认为如果能够学会印刷技术,对将来的生计必有助益,在意义上也等于是种教育。最初两年印刷厂只供吃住,马克·吐温一分钱工资也没有领到。
在印刷厂工作了两年之后的某天下午,马克·吐温在米苏里州汉尼巴的路上走着时,有张纸片被风吹得在路边飞扬,他顺手捡起,这似乎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却是改变马克·吐温一生的大事件。原来那张纸片是名著《圣女贞德传》中的一张,描写贞德被关进卢昂城的一段情节,马克·吐温认为这个事实在太不合理了——14岁的马克不禁为此愤慨不已。但贞德到底是什么人,她究竟曾发生过什么事,他根本一窍不通,从此以后,他阅读一切有关贞德的书籍,他对贞德的关心一直持续了大半生,最后甚至写了一本“对圣女贞德的感想”,虽然在书评家眼中,这本书并非他的最好作品,但他却自认为它是他的最佳杰作。当时他是以幽默作家闻名,如果用马克·吐温的名字出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部幽默作品,为使读者能以严肃的心情看这本书,因此出版时并未具上马克·吐温的名字。
作家亚伯特。比吉洛、培因所写的马克·吐温传中,有一段写道:“从偶然拾获《圣女贞德传》的一页的那一刻开始,马克·吐温对历史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及热情,这种热情正是他知性方面的最大特征,一直到最后一天为止,都未曾消失。那张随风飘扬的纸片,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也确立了他的前途。”
在财务的处理上,他却毫无才能可言,甚至连堪萨斯州平野上的野兔都比他更具眼光。他常从事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业,例如有一阵子,他以自书中获得的知识,认为收购亚马逊河上游密林的可可再转售出去,可以获得相当的利益,但他对可可一窍不通,也没有到遥远南美的`旅费即使能够顺利到达亚马逊河上游,也无法和当地的土著交谈,最后说不定还会罹患热病而死。
可是,有一天竟然发生了奇迹,他在路上捡获一张50元钞票,他利用这50元兴冲冲地出发前往亚马逊河,但他到达新几内亚就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打道回府,因为他身边的钱都用光了。
后来,他从作品版权费及演讲费获得庞大的收入,但他不论投资哪一种事业,几无例外地都会遭到败绩。例如他曾投资已获得专利权的蒸气式发电机,结果根本无法发电;也曾投资钟表事业,但尚未获得红利,那家公司就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了;后来他又投资制造蒸气式滑车,结果还是失败;而他自己创立的出版社,寿命也不长,而且还负债16万元;不止如此,他又因将巨款投资于机械排字公司,而亏损约20万元。
有一天,他碰到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尔的青年发明家,他向马克·吐温推荐一种叫做电话的最新发明物,希望马克投资。如果贝尔的话属实,那么透过一条电线,就可以坐在家里和隔着五条街的人说话。马克·吐温不相信地摇头说道:“我也许是个傻瓜,但也不至于笨到相信透过一条电线就可以和距五条街之远的人说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如果他当时花500元购买电话公司的股票,现在可能已涨价为数千万元了。但他并没有作这项投资,他把500元借给一位朋友,结果三天后那位朋友宣告破产。
1893年,马克·吐温58岁时,他因为巨额的负债而陷于周转不灵的状态,而且当时美国全土的景气都非常不好,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相当差。如果他宣告破产,或许能够勉强卸除那些债务,但他不愿采行这种下下策,决心一分钱不少地还清这些债务。要还清债务除了继续写作之外,还得到世界各地演讲。他本来并不喜欢演讲,而且又体弱多病,但在这5年期间,他马不停蹄地到各地演讲以便还债,而他的每一场演讲都非常成功,再大的会场都容纳不了汹涌而至的听众,当然他也终于还清所有的债务。马克·吐温曾这么写道:“终于卸下所有的重担了,再也没有任何苦恼缠绕于心,这种感觉实在太棒了。我又开始能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其实现在工作已不算是工作了。”
他在家庭生活方面远比财务方面幸运多了,在和日后成为其妻子的女性见面之前,他就已经对她的照片一见钟情。那是他乘船到圣地巴勒斯坦旅行时所发生的事,这次的旅行后来成为他的著作《红毛毯海外纪行》的题材。在可说是命运之日的那一天,马克·吐温到同船乘客查理。兰格登的船舱找他谈天,房间里有一张兰格登的妹妹——也就是美女奥莉薇。兰格登的照片,马克第一眼看到她,就认定她正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在航海途中,他三番两次地到查理。兰格登的房间,以虔敬的眼光凝视着奥莉薇的照片,每多看一次,认为她是最理想女性的想法就愈发增强。经过两三个月,当马克·吐温回到纽约后,查理。兰格登邀请他,前往他家与他的家人共进晚餐,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奥莉薇。晚年他曾回忆道:“从第一次见面的那一天开始到现在,奥莉薇的身影从未离开过我的脑子。”
到该告别回家时,他实在舍不得就这样离开,于是暗地里拜托兰格登家的仆人,在马车的座椅动一番手脚,使他坐上去后会翻倒在地。当行李安置好,他也和主人握手道别之后,马车夫的马鞭一挥,就在马开始跑动的那一瞬间,座椅突然向后倾倒,马克·吐温果然如计划般地跌倒在地。
他双眼紧闭,情况似乎相当严重,兰格登家的人赶快把他抱进屋里,让他躺在客房,此后的两星期间,他一直不曾下床。但事实上他丝毫没有受伤,当他从马车上摔下来时,充分发挥小时候在家乡所习得的技术,巧妙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可是他一直躺在床上,愉快地接受心上人奥莉薇的悉心照顾。
当时奥莉薇是以“亲爱的”称呼他,他则叫奥莉薇“莉微”,这种称呼一直到34年后奥莉薇去世为止。奥莉薇把他写给她的情书视如珍宝,每年要到外地休养时,一定把这些情书放入银行保管。
马克·吐温所写的底稿,奥莉薇每一张都看过,而且还为他修改。马克·吐温每晚临睡前,一定会把当天所写的底稿放在妻子的枕边,好让她在睡觉前看一遍。对于底稿中出现的粗俗语句,奥莉薇会一一地加以删除,她希望丈夫的作品是完美无瑕的。不论她如何修改,马克·吐温都是毫无异议地服从。
马克·吐温非常怕自己的原稿遗失或忘记放在什么地方,所以他严禁女佣整理他的书桌,甚至在书桌旁边的地上画白线,不准女佣进入白线内。
到了70岁,他认为活这年纪应该随心所欲地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于是订做了十几套白色西装和100条白色领带,全身所穿的都是白色。他甚至还有一整套的白色礼服。
马克·吐温出生的1835年,是哈雷慧星出现的年代,而哈雷慧星是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他一直希望能活到哈雷慧星再现的时候,他果然实现这个愿望。1910年,他去世的那天晚上,哈雷慧星正在夜空中绽放着光芒。但他的另一个愿望却无法如愿以偿,也就是希望去世时,女儿丝姬能为他唱一首他最喜欢的苏格兰古民谣,但女儿却比他早一步离开人间。
他请人在丝姬的墓碑刻上以下的四行诗,而对喜爱他的美国人民而言,这四行诗正适合于刻在马克·吐温的墓碑上。
温暖的夏日阳光,温柔地照着此墓!温暖的南风,和煦地吹着此墓!碧绿的草茵轻轻地繁茂着,再见了,我心爱的孩子!再见!再见!
〔补注——马克·吐温身为一个大幽默家,留下许多隽永的名言,例如“要过着死去时连葬仪社都会伤心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社会上的那些傻瓜,因为我们能够勉强地过日子都是托他们的福。”MarkTwain(1835—1910)〕
名人事迹咋写范文 篇5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不能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cailiao/31646.html